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考察(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考察(2)

二、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里所谓的“全面”,在当时主要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但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全面进步”越来越多地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内容。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提了出来。“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提法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还要有社会目标;不仅要提出物质文明建设要求、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要提出社会文明建设要求。应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从而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了理论的铺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等。总之,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为巩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伊始,就高度重视社会建设。2003年1月8日,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注重解决农村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10]为此,他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大农村社会建设的力度。

此后,胡锦涛多次强调,要按照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2003年初,广东省首先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地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1]10月2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2]这里所谓的“五个统筹”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时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构想。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进行全面部署。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极具现实性和战略性。这一任务的确立,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推进,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了新的进一步的思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出全面部署,是我们党主动地、自觉地防止和化解各种困扰及风险的高超智慧,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追求、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004年12月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事业,是当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这是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2005年2月7日至11日,胡锦涛在贵州考察工作期间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13]这是胡锦涛首次明确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200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强调要注重研究学习借鉴我国历史上和国外关于社会建设的有益成果。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概念。胡锦涛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就是讨论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我们党的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形成。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