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考察(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考察(4)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过程,这是我们党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逻辑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内涵发展和丰富的具体表现,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品质。“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梦想。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由之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必将傲立于世界东方。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变考察》。

 注释:

①1983年王正萍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和当前我国的现实紧密结合》中正式提到了政治文明。1986年,范贤超和周建平撰写《政治文明初探》一文,正式阐释了政治文明的概念。1988年,中科院院士钱学森教授在《求是》杂志著文把政治文明提到国策的高度。接着,法学界对政治文明也进行了讨论,不少人认为,法治本身就是政治文明,而且是高层次的政治文明。从此,政治文明开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然,学者们的思想得益于政治家的启迪。事实上,邓小平早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已经指出建设政治文明的方向。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引导和学者的论证,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2][3][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367、403页。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207页。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3页。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16页。

[10][11][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3、483、464页。

[13]《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党建》2005年第3期,第5~7页。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51页。

[15][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6、326页。

[17]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求是》2006年第1期,第3页。

[18][1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0、321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