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10)

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10)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让这一战略起点很高,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相应的探索、引领作用。

燕郊之痛——京津冀不协同症候缩影

燕郊,距离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30公里,隶属河北省三河市,与北京通州只隔着一条潮白河。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北方小镇,被突然涌入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彻底改变。仿佛一个孩子一夜之间长成了一个青年,却仍然穿着小时候的衣服,其别扭和难受可想而知。

这就是燕郊,一个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平衡、交通不对接、制度相分割等不协同症候的缩影。

“都说北京工作是朝九晚五,我看是朝五晚九”

早上,不到六点半,从燕郊开往北京市内的814路公交车已开始密集发车,大约一分多钟就会开来一辆。车站前排起了10多米的长队,满载60多人的公交车一辆辆开出去,但队却越排越长。7点过后,长长的队伍已经排到了超大型社区上上城门口。

814车队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从队尾走到队首,发现长队足足有80多米,一百七八十人。虽然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密集发出,但队伍直到8点依然未见缩短。上上城小区入口处一名保安介绍,队伍最长时能排过小区门口,超过100米。

“曾经有乘客打电话投诉814路公交车队,反映乘车难问题。但你可以看到,高峰期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开来,这已经不是车队本身的问题了。北京的轻轨不延伸到燕郊,单靠公交车运力,乘车难、上班时间长等问题根本无法缓解。”车队负责人说。

记者在排队的人群里发现了五六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他们排在队首,不时向路口张望。原来,他们是在替子女排队,只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完早点上车。由于常年替儿女排队候车,不少老人每天早晨见面,互相都熟了,成了“队友”“排友”。

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大爷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退休后就搬来燕郊陪着女儿居住,每天早晨老伴为孩子做饭,他则早早起床到公交车站替孩子排队候车,至今已持续了三四年时间,“就是刮风下雪也不间断”。

“现在谁家都是一个孩子,每天上班路上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工作又辛苦,父母能帮点就帮点。都说北京工作是朝九晚五,我看是朝五晚九,有时候赶上北京市区堵车,或者碰上雨雪天气,孩子回来都晚上10点了。”老大爷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