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11)

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11)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让这一战略起点很高,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相应的探索、引领作用。

“最后一排的学生,肚子顶着课桌,脊背靠着墙壁”

冶金小学是燕郊一所普通小学,目前有1200多名学生。校长聂雪鹏说,2006年时学校只有500多名学生,最近几年暴增一倍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外来人口子女。生源激增使每个班都容纳了七八十人,二年级一个班最高峰达87人,现在还有85人。

“教室里除了必要的安全疏散通道外,没有一点富余空间。最后一排的学生,肚子顶着课桌,脊背靠着墙壁。”聂雪鹏说,这些年能深刻感受到北京人口外溢疏解给燕郊带来的冲击。人口外溢过快,承接地教育设施和师资一时难以匹配,必然带来问题。

记者走访燕郊实验小学、汇福小学、第六小学等多所小学,发现这些学校全都“人满为患”,教室里桌椅摆得密密麻麻。大部分班额都超过80人,一些班级一度超过90人。有的学校每个年级多达12个班,整个学校超过4000人。

超大班容量、超大规模学校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而且使安全压力凸显、管理难度大增。为防止学生磕碰、踩踏等意外事故发生,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敢有丝毫松懈。据一些校长和老师介绍,只要有孩子在校园,校长就要从早到晚死死盯着。

甚至下课后,老师也在教室里盯着。哪个学生想上厕所要举手示意,老师批准后依次排队上厕所,防止下课后一哄而散发生拥挤和磕碰。学生上下楼时,都有老师在楼梯口、拐角处等站岗维持秩序,提醒学生不要猛跑推搡,防止拥挤、跌倒、踩踏等意外发生。

“隔了一条潮白河,各种政策不衔接”

今年85岁的段德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师,老伴党女士是北航幼儿园退休老师。目前两个女儿移居国外,儿子也在异地退休,老两口选择了在燕郊的燕达国际健康城养老。“我们在北京有房子,但是喜欢燕郊的养老环境。”段德午说。

健康城里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是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载北京产业外溢重点扶持的养老项目,许多在此养老的老人都是北京人,他们看中的是这里完善的服务和就近的医疗设施,但是异地看病报销难却是一个“硬伤”。

段德午说,老伴多病,主要在附近的燕达医院或燕郊人民医院看病,但不是急诊难以报销,急诊也只能先垫付再回北京报销,来回折腾,十分繁琐,如果医保能异地即时结算就好了。

段德午老人提到的燕达医院是河北唯一一家民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当初建院时,目标病员主要是北京人,而现在因行政区划阻隔,虽然医疗价格比北京便宜,可在河北生活的北京上班族就是享受不到,医院病源还是严重匮乏,每年都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北京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少患者号都挂不上,苦不堪言,医生也高负荷工作,但在30公里之外的燕达医院,核磁检查仪器等大型医疗设备都闲置着睡大觉。”燕达医院副院长周怀龙说,真是“隔了一条潮白河,各种政策不衔接”。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