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13)

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13)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让这一战略起点很高,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相应的探索、引领作用。

国外多中心城市群的启示

城市群是不同城市在一定空间内有机联动、优势互补从而一体化的结果。国外城市群大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趋于成熟,成为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力量。其中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国外三大多中心城市群

国外的多中心城市群,以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巴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富有特色。其中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巴黎城市群在人口与土地规划上最具合理性,日本东海岸东京城市群交通港口一体化最为明显。这些区域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的城市群。它以纽约为中心城市,从北向南跨越10个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几乎囊括美国东北部所有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该区面积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却集中了20%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30%以上。

城市群中各城市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发挥着各自特定的功能。比如纽约作为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其优势体现在金融、贸易和管理等方面。费城是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波士顿则以高科技行业为主,是仅次于硅谷的美国微电子技术中心。华盛顿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巴尔的摩发展了钢铁、造船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各大城市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

巴黎城市群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全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展,由此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8座新城,总规模达到当时巴黎建成区的2倍。

此后,多中心和卫星新城的空间组织思路和原则开始大范围流行。从城市分工与布局来看,郊区工业在巴黎大区的地位相对稳定,成为巴黎工业集聚区。远郊还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分工,如西郊的汽车工业,南郊的航空、电子工业,东郊的基础化学、制药工业等。

同时,巴黎城市群适应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南部形成高新技术开发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商业性服务业和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在郊区特别是近郊也相当发达。

日本东海岸城市群从东京湾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61%。东京—大阪城市群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三和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二。同样,这里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全国80%以上的金融、出版、信息、教育和研究开发机构分布在该区内。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