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包山识桃花之忧思(2)

【案例】包山识桃花之忧思(2)

包山背后,并非炫富。包山是“大动作”,20亩不是小数字,花费不贵但应该也不便宜。但是这不是作秀也不是炫富,离职教师没作秀的必要,包山并非挥霍金钱而是深思熟虑。据介绍,甘霖承包的这座山大约有20多亩,每亩承包价格根据农作物的产量来计算。而且据“甜妈”介绍,请农民朋友帮忙,让孩子们进行农耕体验,了解每种蔬菜或者植物什么季节播种、除草、收割,遇到自然灾害、收成不好就告诉孩子们实情:很多农作物是靠天吃饭,天气好坏决定产量的增减。整个过程,孩子亲自参与,感受才真实。她打算打造一个教育创业的基地,在大自然中教学,让孩子们开展农耕体验,开发一个新兴的商业项目。这些都说明,包山是为了孩子认识自然,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了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操作细节和商业价值,并非一时起意,盲目挥霍。

教育之道,贵在真实。包山之举,去除一切猜测和误解,剩下的只是一位母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孩子最真实的爱。母亲爱的真诚,想让孩子真实的感受世界,去拥抱最真实的自然,还孩子们那份最真实的快乐,最纯真的情感。蓝天、白云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的智慧,丝毫不比人类逊色,自然的规律和处处鬼斧神工的细节,更能让孩子释放最真实的天性,用无与伦比的体验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和自己动手的快乐。只有内心快乐、阳光的孩子才有自信,自信的孩子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学习知识,去认识世界,去感受生命中的美;用自然来唤起孩子们的纯真,让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家庭,在最真实的自然里让孩子自己放手去寓教于乐,提高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的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健康他们的身体,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囚禁在光怪陆离的钢筋水泥城里,让孩子们有个充实、多彩、有趣的童年。我赞同“甜妈”的教育之道,更看好这“自然教育基地”的未来发展。

母亲“包山教女”拷问学校教育

人类不仅是大自然的好朋友,而且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或者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既是人类的天性,也应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可如今,城里的孩子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看到的是高楼大厦组成的“城市森林”,感受到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气息,大自然对于他们是那样陌生和遥远。不知道桃花长什么样的城里孩子何其多,当他们学习“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古诗时,可能会产生隔膜感;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想必难以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千古绝唱。

显然,甘霖女士包下一座山,不只是为了让女儿写好一篇作文,更不只是为了让女儿闻闻桃花的味道,而是要把这座山当作女儿的“成长基地”,让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在这里补上自然教育课。

当然,承包一座山花费不菲,“疯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需要大量金钱作支撑,非一般家庭可以仿效。正因如此,我认为包下一座山的本该是学校或教育部门,给学生上自然教育课的责任,也本该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来承担。包下一座山一年可能需要几万、十几万元,学校和教育部门完全有能力承担,何况无须每个学校包下一座山,几个学校联合承包或者一个区(县)的教育部门包下一座山,就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自然教育基地”。即使不包下一座山作为“自然教育基地”,也要通过其他方式多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此过程中增长知识、放松身心、磨炼意志、接受美的熏陶、增进同学情谊,其教学效果定然好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上《自然》课。

确实,这样的自然教育不是升学考试的内容,学校和教育部门没有积极性。可是,连“疯妈”等家长都意识到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可或缺,为什么学校和教育部门反倒意识不到或不重视?在这个意义上,“疯妈”自己包下一座山对女儿进行自然教育,是对当前学校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拷问乃至抨击,她以这种夸张的方式将学校教育的缺陷暴露出来,表达着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这大概是母亲“包山教女”的最大价值,也是最值得思考之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