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包山识桃花之忧思(3)

【案例】包山识桃花之忧思(3)

家长"包山识花"人面桃花谁更红?

曾经有个成语叫“照猫画虎”,而现在的孩子写个作文连临摹的“大花猫”都找不到了。而那些“大花猫”又去哪了呢?在农村找棵桃花应该不难,而城市里桃花也是基本的绿化树种。桃花很常见,但问题的关键是没人带孩子去认识。家长忙没时间,学校怕担责任。一拖三拖,“五谷不分,不识桃花”就不再仅仅是个笑话。

“包山识花”后边有好几个人在脸红。有人脸红没时间,有人脸红胆太小。“脸红”是一种无奈,脸红是一种“力不从心”。但是只“脸红”而不知耻却是没用的!行动起来,给自己的脸降降温没那么难。

甜妈“包山识花”就给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启发。可并非每个家长都有这个财力或精力带着孩子“包山识花”接触自然。“包山识花”这样做虽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却没有推广意义。那么,如果“包山主体”换成“学校或者某一教育部门”是不是可行呢?从理论上讲,这样做既保证学生安全,又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自然的乐趣。但笔者认为,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是困难。一是,包山成本太高,无形中造成浪费。二是,涉及金钱项目,容易滋生出各类问题。

其实,让孩子接触到自然,并没有那么困难。家长伸开腿,学校迈开步,带孩子认识个桃花,并非难事吧?特别是,中小学组织个春游或其它体验活动,带着孩子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回归天性,多好呀!可现在的学校出了校门“腿就打颤”,更别说带着孩子出去“春游”“秋游”了。“责任主体”的缺失应该是学校胆小的一个主要问题。万一孩子“春游”出了事,学校担不起责任,上级负不起责任。一来二去,别管谁的错,“一股脑”的都让学校“背了黑锅”。“黑锅背多了”学校又哪敢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花花”世界呢?

假如,再这样“脸红”几年。孩子早晚成了“少年不只桃花样,为写作文找百度”。写作文是为了写感悟,没有感悟怎么写?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课堂上的东西总是死气没有生机,我们要带着孩子出去“走走转转”。让孩子学会在大自然中呼吸,而不是在明亮的教室里“硬作文”。有人不能只是“脸红”呀!

【启示与思考】

为了女儿写作文,就包下20多亩地,投入是否太大?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既然“孟母三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民间的褒扬与肯定,那么对于“甜妈包山”,舆论不妨也以包容之心看待。事实上,相比纠结于“包山识桃花”是甜是疯,我们更应该关注,或者说反思的是,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连“桃花长啥样,香味是什么样的,什么季节开”都不知道?

相比于父辈,今天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其对于自然、对于农业、对于传统节气的陌生程度让人尴尬。一方面,这跟城市化带来的生活环境变迁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过度书本化的课堂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早就有人指出,今天的中国教育,一不面向生活、二不面向自然。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们,不仅平日里整天埋头于题山书海中,就连一年一次的春游踏青,这些年也往往被学校、教育部门以“安全”为理无端褫夺。其后果,不仅令学生们“五谷不分”,甚至连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大为退化。

为了孩子能够认识自然,妈妈慨然包下一座山,这样做虽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却没有推广意义。因为并非每个家长都有这个财力或精力带着孩子“包山识花”接触自然。但是这样的极端事例,不知能否对我们的教育有所警示?如果孩子只能终日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只能依赖从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中获取知识,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我们的教育要造就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合理、眼界开阔的未来公民,就需要适时地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社会、拥抱自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