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2)

改革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2)

  社会事业改革产生的改革红利同样巨大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村和农民,那么,社会事业改革的受惠面则更为广泛。

社会事业也叫社会民生事业,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说法,民生事业包括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确定了一些重点领域: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既涉及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困境”,例如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又涉及解除他们的“未来焦虑”,例如养老难、失去自理能力后的养老更难等。如果说,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等体制机制的改革是着重解决“现实困境”的,那么,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则是着重解决“未来焦虑”的。社会事业涉及的各领域资源配置的优化,所产生的改革红利,更直接与惠及民生有关。

如果从国内外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在国际,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总趋势是,大幅度减少输往国外的福利,增加本国人民的福利,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到2020年我国的居民收入要翻一番的深刻含义;在国内,则强调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更着重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将有利于抑制缓解严重的社会分化趋势,有利于城乡社会弱势群体收入的增长。此外,反腐败、反浪费所节省下来的款项将充实国库,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同样有利于全体居民。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公平正义度的提高,促进我们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防止改革的好经被念歪损害改革红利

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使改革无法顺利进行。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其实主要是指这一点。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改革的红利也难以实现。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是改革的好经往往被不同层次的和尚念歪,这样,利民的改革理念很容易被扭曲成扰民害民的行为,从而引起大范围的不满和不认同,改革的红利也因此荡然无存。这同样值得警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显然注意到这一点,规定城市规划“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能一任第一把手,改一张蓝图,这也从一个方面堵住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各种各样谋私利的渠道。

针对不少地方热衷于圈地盖楼,“土地城镇化”以不同形式继续重复,而农民、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指数和公平感并未随之提高,会议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其重要方面就是要防止新型城镇化这本好经念歪。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