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抵押贷款“破冰” 产权制约亟待机制补漏(3)

摘要:农民通过将农业承包地、住房进行抵押,可以有效缓解农业资金困境,盘活“沉睡农资”,大大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但农业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小额贷款业务笔数多、数额小,农户居住分散、情况复杂,管理起来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许多商业银行都不愿涉足。

还需打通“肠梗阻”

农地等抵押贷款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土地流转配套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从价值评估、登记到处置变现难度都很大,“肠梗阻”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普及和推广。

张东健

张东认为,土地经营承包权等确权登记缺乏法律效力,是当前涉农金融机构不愿开办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主要原因。同时,相应的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评估体制、交易机构以及有关服务机构,一旦贷款人无力还贷,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会相当棘手。业内人士表示,风险保障机制缺失,也是制约农村土地等抵押贷款无法大范围推进的重要因素。

张东建议,健全农村资源评估机制,健全基层农村资源交易机制,推广场内交易机制,建立财政保险补偿机制。同时,加强仲裁、公证、监管等配套机构建设,形成监管合力,以应对流转、抵押、再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土地确权任重而道远,还需谨慎、稳步推进。既要防止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又要防止农民利益受损。”武汉农商行董事长刘必金说,在完善土地确权的法律法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与政府合作,加快建设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健全保险评估体系,创新适应土地流转的信贷机制,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