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怎么改?因何改?(2)

高考改革:怎么改?因何改?(2)

高考因何而改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1952年实行,1966年曾取消。当时伴随高考的取消,大学亦停止招收新生。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1970年,大学重新招生,其招生对象为“工农兵学员”。根据有关政策,对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实行免试推荐入学,该制度一直实行到1976年。由于大多数“工农兵学员”不能适应高等院校正规教育的“先天缺陷”,大学学制一度定为2年,学习内容也大为缩减。

1977年,教育家蒋南翔建议尽快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因为“培养人才就像种庄稼,要选好种子”。

同年,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直接倡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废除高校推荐入学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恢复高考,实际是在中国社会恢复知识的价值,一时之间,‘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谬论一扫而空。”顾明远评论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郭法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高考制度是中国社会和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一直坚持推行的制度,之所以一直坚持推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满足了人们普遍的价值需求,即考试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和客观的、开放和公开的。“所谓考试的公平和客观,是指考试结果可以避免一些人为或关系因素的影响;所谓考试形式的开放和公开,是指考试为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实现理想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调公平竞争、强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却在漫长的时空后,因为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取向,给无数考生、家长带来难以言说的苦痛。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一些学校不惜采取野蛮的、掠夺式的教育手段来追求高分。“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等“励志”标语开始在中学流传,学生被绑入分数的战车,不得不“分分计较”。

郭法奇说,尽管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路,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素质教育步履维艰。

《规划纲要》对此并不讳言。其序言写道:“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在郭法奇看来,这一时期虽然学校数量和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但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的发展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创造力、实践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为代价的。”

更残酷的是,应试教育逐渐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学生考高分上大学,不仅使自己受益,也使任课教师得到精神、物质的奖励,更使学校校长获得较好地位和更多利益,甚至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的政绩。郭法奇评论道:“这种利益共同体,不仅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强化了利益共享机制。”

于是,置身高考赛道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他们用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对策”,去应付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政策”。

然而,当高中的应试教育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并将升学压力向下传导至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时,高考引发的教育“走形”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