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怎么改?因何改?(3)

高考改革:怎么改?因何改?(3)

高考为了什么

翻阅《规划纲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3个基本原则是: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而在前述袁贵仁的署名文章中,谈及考试招生制度时,顺序悄然调换,成为“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

知情人士透露,在顺序调整的背后,反映了教育界对高考核心功能的认识冲突。换言之,高考的核心价值,究竟是科学选拔人才的“选人”,还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尚未在教育界达成共识。

谈及这一争论,一位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向本刊记者毫不犹豫地给出他的选择:“选人”是高考的核心价值。

这位专家表示,考试招生制度尽管被附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但就其实质功能而言,还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适学生的人才选拔制度。

有人质疑这一观点难以自洽:因为一次性的纸笔考试难以真正科学测量、评价、区分学生,所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弊端。

权威专家反驳说,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需要选拔出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人才,而选拔性教育就会有差异,就需要通过考试来解决,但这种选拔人才和过去精英化教育有所不同,现在主要强调选拔出适应各自培养特点的人才,也就是将合适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学校,使二者之间匹配,至于“一考定终身”的担忧,则可通过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的改进和优化来加以规避。

同样面对“选人”还是“育人”的争论,一位教育界资深专家对本刊记者说,他的选择则是“育人”。

资深专家认为,教育的真谛和目标,应当是帮助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进而自我实现,并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考也不应当例外。

有人指出,这种逻辑的悖论在于,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素质”本身难以考核,如果硬要考核、衡量,则可能让“素质”被应试的条条杠杠扭曲。

这资深专家对此并不赞同。在他看来,素质教育与考核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是目的,考核是方法,方法要为目的服务。也就是说,考核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倘若出现考核对素质教育的“反客为主”,解决办法就是要摆正考核的位置,改进考核的方法。

耐人寻味的是,与教育界内部讨论多集中在“选人”、“育人”不同,社会对高考改革最为关注的,却是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也就是说,社会对高考维护公平的关心,远远高于其对人才选拔科学性或促进素质教育的关心。

“公平”二字,令相对弱势的普通人对新的高考改革既盼又怕。他们担心在生活的若干扇门里,自己走的是寒门,别人走的却是后门。基于这种心理,“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类“励志”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从这个角度上讲,高考改革的最大困难,或许恰恰在于改革本身的目标和理想还不够清晰,社会共识还不够凝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