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腐败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其选择廉洁与否的关键(2)

官员腐败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其选择廉洁与否的关键(2)

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性

国外反腐败学者认为,中国反腐败绩效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只重视事后惩治,没有把事前防范的制度建设作为反腐策略。他们认为中国把以制度改革打击系统性腐败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是紧迫的事情。这样的分析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国家层面每年都在出台新的反腐败法规及制度,累积的数量规模庞大,不可谓不重视。然而,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法规及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在预防腐败、减少腐败机会方面发挥出明显的作用,“牛栏关猫”现象大量存在,一些法规及制度甚至沦为“纸老虎”“稻草人”。因此,当前反腐败制度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同样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013年中央纪委印发了《关于决定废止、失效一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文件的通知》,中央纪委在第一阶段清理工作中,对82件中央纪委起草的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议废止9件、失效4件、修改4件、继续有效65件。对394件中央纪委制定或者牵头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决定废止37件、失效28件、修改27件、继续有效302件。中央纪委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二阶段清理工作也已经启动。从科学治理的角度,当前我国反腐败的制度设计需要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制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我国不仅缺乏通过案件查办来实现倒查体制漏洞的倒逼机制,也缺乏在诊断具体机构或部门体制机能障碍基础上从源头上提出遏制权力腐败的防范机制。当前应当围绕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漏洞,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和空间。

制度设计的适应性不够。由于权力不断膨胀的惯性,存在着权力经常会跳出制度笼子的现实可能性。因此,需要定期按照专门的诊断方法对各级组织的权力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权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内容表达不清晰、信息透明度低、权力行使不当、监督力度不够等可能导致腐败滋生蔓延的问题,以便适时调整制度笼子的相关设计,达到重新配置权力资源、完善政策规范性及透明度、健全权力制衡机制、调整权力行使空间的目标,最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目前,我国尚缺乏对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状况进行定期“体检”的观察指标体系,也缺乏针对问题严重的机构、部门进行定期诊断及制度性校正的机制。

制度设计的实效性不足。反腐制度要管用,就要抓住“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核心问题,如一把手专权、政府部门过分集权等问题。在现实中,监督与制约一把手的权力,减少或取缔政府部分不必要的对活动的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仍然存在思想意识及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如果在思想认识上左右摇摆,制度设计上妥协让步,就不能有效预防权力腐败。对于一把手专权问题,目前还缺乏严格、刚性的分权机制及限权机制,切实做到一把手不再分管财政、人事等重要部门工作,并使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相互制约,从而减少其以权谋私的机会;对于政府部门过分集权问题,减少审批事项,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的简政放权措施还存在制度性阻力,难以有效减少公职人员利用稀缺资源分配权、选人用人权、自由裁量权以及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机会。

制度设计的严密性欠缺。中国反腐败机构自身也存在着腐败的可能,长期以来对专业反腐机构公职人员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的制度供给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同样需要严密的制度设计,中央纪委决定成立纪检干部监督室加强自身监督,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