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说,这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的设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不谙世事的孩子和步履蹒跚的老人外出遇到“水火之急”时,如厕常常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我就看见过一位男士,在公厕外面焦急万分,因为他不知道老人如厕会否意外,时间越长越不放心。而孩子因为家长不便带其如厕,就地“方便”的司空见惯。好在中国人比较宽容,遇到这种事情,常常表示理解。但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却又是不可避免的窘况。
现在好了,有了“第三卫生间”,就能让这些矛盾得以化解。子女可以照顾异性老人、父母可以带异性孩子如厕,与其他人相安无事。既解决了如厕之急,又方便了亲人照顾,尤其是身体有恙的时候,还不污染环境,一举三得,岂不善哉。更可喜的,北京不但今年将在医院、公园、旅游景区、主要大街等公厕增建“第三卫生间”12座(去年新建51座),还将在正在修订的《公共厕所建设标准》中明确“第三卫生间”的概念,增加“第三卫生间”规划、设计、建设的要求,同时设计统一标识。除此以外,还要对“第三卫生间”开放进行检查,确保全部开放运行,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考评。这就能让好事,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就要看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公厕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如今,北京树立了一个样板,其他城市,是不是也该迎头赶上?
【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也与日俱增,希望城市不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要其具有品味、具有人情味、具有文明气息。一个城市是否和谐、是否文明、是否宜居?就要看这个城市城区公共设施建设是否充满人文关怀。
许多到过国外的中国人总是会仍不住感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感慨中国的公共设施缺乏人性化,感慨国人素质低,文明程度低,原因何在呢?笔者并不是崇洋媚外,但是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城市公共设施,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缺乏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譬如,美国波士顿的每个路口都装有行人自助的红绿灯变换按钮,如果需要紧急通过马路,按下按钮便可;而中国的红灯时长设置从30秒到180秒不等,而行人等红灯时长超忍耐限度在70秒到90秒,从而导致超八成行人闯红灯。再如,石家庄市爱心互动残健互助协会负责人宋玉红坐轮椅乘坐公交车时遭遇被拒,而在北京、香港和国外,无障碍设施都很到位。因此,只有城市公共设施在具体细节上处处彰显人性化,城市才会更文明、更温暖、更有魅力!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许多城市正在积极地进行人性化尝试,“第三卫生间”正是这一尝试的缩影。谈到北京的卫生间,我们就会想起“尿红墙”事件,怎样避免类似不文明行为的再出现?笔者认为,让城市公共设施更具人性化是正解。做到人性化,非不能也,是不为矣!其实要想做到人性化并不难,只要有一颗以人为本的心,从当政者到设计者再到建设者大家都要有一颗以人为本的心,以人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考虑到伤残人、儿童、老人等群体的特殊要求,体现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要想做到人性化并不难,只要有一颗注重细节的心,如在火车站有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通道,进站口、出站口、行李托运、卫生间、出租车等均有明确的指向标识等,在细节中彰显人文关怀;要想做到人性化并不难,只要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公共设施是冰冷的,人能让其更有温度,我们每个人都应以友好、关爱的态度来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只有公共设施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城市才会更充满热情、更温暖。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标志。只有使城市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遍及城市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无论是当地市民,还是刚刚进入到这个城市的人,都能有一种贴心、温暖的感受;才能让住居在这个城市的市民为之骄傲和幸福,让外地来的市民被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所吸引,这样的城市才最有活力,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必然有着更多的幸福、安康,到处是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一片和谐城市景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