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理性看待城管自费装备谷歌眼镜(3)

【案例】应理性看待城管自费装备谷歌眼镜(3)

当年,为了改变多部门执法不统一的问题,城管职业应大势而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环卫、沿街商铺,甚至是公共交通,还有部分交通违章的行为都集权于城管一身。如今,相对集权的城管,在发展过程中,弊病也暴露无遗。中国似乎还没有一个行业部门能像城管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做到长期、持久地负面新闻缠身。一直如此,我们就该思考,是不是要从根本的体制上来对城管行业做一次大手术?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什么地方漏了,就堵堵哪里。

装备谷歌眼镜神器,让城管职业多了一层科幻感。可是再神器的科幻,也解决不了城管职业本身存在的痼疾。蒋佚凡本身是个有想法、有学历的新型城管队员,可是别的地方城管发生了负面事件,亲朋好友常常会拿这些事来调侃他,虽然没有恶意,但是时间长了,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些委屈。当城管队员本身从心理上也开始被这种行业所困,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这个行业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

戴上谷歌眼镜,城管变得斯文?

蒋佚凡说,执法时如果用传统的摄像机,也可以保留证据,但容易引起执法对象的反弹,还会受到周边阻挡物的影响。带上谷歌眼镜,“指哪拍哪”,神不知鬼不觉,证据在手,执法过程中再遭遇“城管打人”的指控,当场就可以自证清白,澄清一切谣言。

小伙子的想法有其道理。浙江苍南最近发生先是城管打路人,后是民众围殴城管队员的恶性事件,在此背景下,城管队员改进装备,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既有必要,也属无奈。值得探究的,倒不是谷歌眼镜能否成为城管队员的常规装备—如需政府支付,纳税人不会答应,如个人购买,经济上未必都能承受,而是真要防范“谣言惑众、制造事端”的话,完善装备是不是最佳方案?城管执法屡屡受困于“街头谣言”,是否简单提供现场证据就足以破解?

造谣 “城管打人”的人固然可恶,但一句谣言就能让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卷入街头冲突,其效力不在谣言本身,而来自于公众潜意识中对城管的负面认知。心理学上早有证明,谣言得以流传甚至导致群体行动,其背后都存在信谣者和传谣者内心意念与谣言的“共振”,缺乏心理基础,没长翅膀的谣言不可能不胫而走。所以,戴上谷歌眼镜固然足以证明清白,但从改进城管与民众关系的广义角度来看,谷歌眼镜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大了:谷歌眼镜拍摄的证据再好,如果民众简单认为“只是这次城管没打人,被冤枉了”,潜意识中仍然视之为“例外”,那么,只要不是人人、时时、处处都戴着谷歌眼镜,城管真的难以执法。“技防不如心防”,让公众相信城管,比装备谷歌眼镜难得多,但也重要得多。

中国传统政治学强调 “人心向背”,行政执法部门理当与人民高度互信。现在城管队员力图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让证据说话,来重建民众的信任,反映出这位公务员一定的政治素质。因为谷歌眼镜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循法律规定,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否则“豪华装备”全成了摆设,所以,这在客观上体现了执法者对法治原则和公民权利的尊重。蒋佚凡是在2011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后,成为一位城管队员的,工作时间不长。新一代公务员懂得并会使用科学技术不值得大惊小怪,利用科学技术督促自己依法执法,才真正反映出这一代人超越前辈的眼界。

到这一步,皮球自然滚到了政府的脚下: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在行政执法乃至更广泛的行政管理范围内,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重拾社会信任?只有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体制机制的保障,提高调处不同群体利益的能力,减少简单化操作,敢于面对真实,才能杜绝违规或者过度使用暴力的现象,谷歌眼镜才不至于成为一些公务员需个人支付的执法成本。显然,任何一位期待社会进步的人士在这则新闻中看到的,绝不仅止于谷歌眼镜本身,而是透过这架高技术装备看到的未来景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