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的方法论
统筹兼顾方法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实践表明,坚持统筹兼顾,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瞻前顾后,留有余地,使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都能得到适当的照顾,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利益矛盾更为突出,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我们的全部工作,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计划、措施,都必须立足于统筹安排,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科学地组织起来,使之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坚持运用统筹兼顾方法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从而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
坚持与运用统筹兼顾方法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把握大局,兼顾各方,促进东部、中部、西部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更加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把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结合起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在一般方法论意义上论述统筹兼顾的是毛泽东,他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统筹兼顾有相当集中和突出的论述。但是在统筹兼顾四个字中,毛泽东更强调的是后两个字,即“兼顾”,而且主要是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科学发展观更强调的是前两个字,即“统筹”,而且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同样是讲统筹兼顾,现在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很大不同。统筹兼顾的内涵、范围和视野大大拓展了,统筹兼顾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大升华了,表明党对统筹兼顾方法论的认识有了新的自觉,对统筹兼顾方法论的运用与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在当前,切实改善民生,实现依靠人民谋发展与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统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提法和表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往我们比较多的使用国民经济这个概念,现在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提法已经而且会更加经常和普遍的使用。近代民主政治以民本为基础,而民本又以民生为首要。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为本也具体体现为民生首要,即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无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还是西方思想家讲的合法性危机,社会公信力,其前提就是先解决好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十分突出,执政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问题,就是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干净,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因此,如何以人为本,如何又好又快,如何科学发展,如何构建和谐,民生问题既是起点、切入点,也是结合点和交汇点,既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执政能力的检验尺度。
把民生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交汇点,在当前就要以民生类的改革和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协调。现在很多人有房有车,手机电脑相当普及,私人产品极大丰富,公共产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买车,但买不来畅通的道路。我们可以买房,但买不来干净的空气和良好的治安。而后面这些,就属于公共产品。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强“民生类”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尤其需要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建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能满足这个需要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当前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需要同不能满足这个需要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改善民生要致力于制度创新,注重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注释:
①②③④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43,143,142,114.
⑤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111.
⑥本报评论员.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6-7-1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