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纸条姐”件件小事暖民心(3)

【案例】“纸条姐”件件小事暖民心(3)

办事群众因主观原因忘带齐证件和资料,给予善意提醒是必要的。如果是因为办事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不广泛造成信息不对称等非群众主观因素所致,总是用写纸条这种方式来提醒办事群众,反倒遮掩了办事部门的眼睛,让办事部门看不到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公共服务的水平就很难得到主动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万张纸条是在提醒办事群众,倒不如说也是在提醒公共服务部门需要改进服务。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如果公共服务部门建立起了信息共享的公民征信体系,办事群众持身份证,办事部门输入身份证号即可掌握公民的各种信息,群众办事还要如此多的证件和资料吗?如果公共服务从分散式服务转变为集中式服务,进而集成为“一平台式互通服务”,群众办事的麻烦还会这样多吗?如果有一套先进且完善的电子政务服务系统,老百姓坐在家中点击鼠标即可办成事,老百姓还有必要跑到办事大厅吗?如果办事部门为残疾人开展上门服务,如果办事须知也用盲文告知群众,盲人等残疾人还会来回折腾吗?如果能做到上述的假设,还需要“纸条姐”写纸条来提醒办事群众吗?

笔者无意抹黑“纸条姐”,只是期待公共服务部门从纸条里找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方向和路径。

【启示与思考】

武汉出了个“纸条姐”——江岸区政务中心负责审发土地证的陈慧丽,10年间写下万张便民条,为办证群众排忧解难,将难事、窘事、奇事、麻烦事一一办成。春秋十载,大约250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她日均4次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挥笔留言、指点迷津。

与政府大厅悬挂的豪言壮语、箴词警句相比,这样的便民条显得太普通太渺小;可对于见识了太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群众来说,这样的便民条,意味着政府真正敞开了为民办事的大门,意味着政府工作人员真正具备了比空有笑脸更实在的公仆之心。群众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没有动听的安慰、虚与的敷衍,但不能少了来自政府工作人员真心实意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势下,陈慧丽写下的便民条比金子还宝贵。

“纸条姐”出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之下,“纸条姐”的炼成却非一日之功。十年如一日,小小纸条承载着对普通百姓的感情与尊重;一万张便民条,为万千市民家庭送去了温暖、保障了权利。在群众眼里,她是贴心的恩人,体恤民情的公务员,更是政府形象的另一种建树与表达。

群众心里有杆秤。你说多少、说得多动听都没用,你怎样做才是他们最在乎的。哪怕你不过是在工作岗位上做了应做的事,尽了应尽的责,你也会顺利地进入他们内心,赢得认可与谢忱。尺度只有一个:是来虚的,还是全心全意办实事。这个标准说高也不高,政府为民办实事是责任也是底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种姿态,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是真真切切的行动。每一名公务员、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像“纸条姐”陈慧丽一样,对群众有一种血肉之情,和群众的需求一同律动。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宁可自己麻烦,也要让群众少跑路,这样的公务员才真正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