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应对“汉字危机”(2)

认识与应对“汉字危机”(2)

如何应对汉字的深层危机

汉字的深层危机是汉字灵魂的丧失,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被遮蔽了,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只知怎样写、怎样用,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写和用,汉字逐渐被躯壳化。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而且会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笔者认为,为应对汉字的深层危机,必须从汉字的学习阶段入手,注重“知其所以然”的汉字教材的编写,分阶段加强汉字历史和汉字文化的教学。汉字教材应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

全面梳理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历史演变。从甲骨文阶段到现在,汉字演变的情况如何,哪些字是一直沿用的,哪些字是新增的,哪些字发生了讹变?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教育部可组织专家全面搜集整理甲骨、金文、简帛、石刻等出土文献用字,并结合传世字书,从书体和构形两方面,对每个汉字尤其是常用汉字的字形进行排谱,以呈现其具体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索字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确定本义是关键,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线索梳理也非常重要。已有的字典辞书,大都只罗列每个字的义项,极少分析从本义如何引申出其他的意义来。如果能将每个字的义项梳理清楚,那么学习者学习起来就会非常轻松,且使用起来也更加准确。字音与字形、字义密不可分,很多汉字的声符兼表意义,还有部分汉字彼此字形无关,但字音相同或相近,其意义也相关联。因此,全面梳理汉字形音义的历史和关系,对学习汉字而言,至关重要。

利用汉字形音义各要素,加强字族的研究。汉字相互之间并不是无关的,而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族群,每个族群的汉字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意义一般有共同的交集,有的还在字形、字音上存在联系。由于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多样,不少汉字间的关系被遮蔽了,因此这种关联不容易被发现。这就需要汉字研究者通过努力,拂去历史的尘埃,揭示出汉字的字际关系,尤其是对字族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字族进行教学,将会大大提高效率,缩短汉字基础阶段的教学时间,从而空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等能力。

加强汉字文化研究。汉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陈寅恪曾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的字形构成、音读、意义等,皆与汉文化息息相关。从考古学的观点看,不同时期各种载体上的汉字,相当于“活化石”,可以结合相关学科考察彼时的历史和文化。另外,字义的引申也能反映民族心理与思维方式,通过分析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窥见古人的文化心理,此即“思维的考古”。

按照上述三个维度设计编纂的教材,至少有以下好处:变以往单纯的孤立的汉字教学为立体的汉字教学,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汉语、汉文化的学习将变得生动有趣,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其效果会更好,时间会更久,可从根本上遏制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的现象;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综上所述,电子时代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只是表层危机,汉字灵魂的丧失才是深层危机。我们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切实加强汉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唤回汉字的灵魂与精神,让国人对汉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重塑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本文系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U1409159]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