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2)

湖北: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2)

摘要:我们搞文化建设是为什么?首先是为自己的,是要首先满足我们国民的需求的。第二位才是为别人。“走出去”只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要避免重外轻内的倾向,不能重视向国外推广文化而轻视国内的文化建设。

记者:文化能变成产品和服务为世界接受当然是好,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变成产品和服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文化产品,但是世界影响力却还很不够。

葛剑雄: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文化影响力还不够,主要不是缺少生产力,而是不了解国外的需求。这同样需要尊重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需要找到适当的市场、消费者,让文化产品在市场中去优胜劣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硬性输出。这就考验我们是不是真正敢于开放,让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市场去评判、去检验我们的文化产品。

介绍一国文化最重要的是翻译

记者:我们看到,您在文化传播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对方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您又特别强调翻译的重要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好理解,但对翻译的强调现在却是不多见的。

葛剑雄:这里要消除一个误区。我们希望世界上学中文的人越多越好,实际上介绍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翻译。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学外语的天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得好。中国人学阿拉伯语的很少,但是几乎人人都知道《天方夜谭》,这就是翻译的力量。中国有几个人能真正读懂莎士比亚原文?但只要有一个朱生豪把它翻译出来,大家不就都能读了?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大障碍,是语言。中国应该下决心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四书五经都没有国际通行的版本,还是早年传教士翻译的。

记者:一般人理解,翻译不就是个语言转换问题吗,哪里有这么难、这么重要呢?

葛剑雄:我们要看到,现在中国很多好的作品传播到国外,不是中国人翻译的,而是外国人翻译的。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好的翻译。

我们现在翻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了解人家的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将其变成通行的语言,还要注意到人家接受的能力、欣赏的习惯、人家的文化。我们当初翻译《水浒传》,最初翻译成“水边的英雄”,人家不懂,后来干脆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书名就很有吸引力。

重视中国文化的翻译,意味着文化传播不能过分强调“以我为主”。我们现在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上。我赞成办孔子学院,但这两者不可相互替代,翻译必须重视起来、强大起来。事实证明,优秀的翻译作品比自己推广要有效得多。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