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晖: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潘冬晖: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其前提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清醒判断与态度选择,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信自身文化具备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个重要场合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三大自信并提,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之所以文化自信更基础,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对文化核心的具象化和延伸。特别是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自信和坚守,奠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之所以文化自信更广泛,是因为文化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之所以文化自信更深厚,是因为对文化认同产生的凝聚力可以贯穿于个体、社会到国家层面。价值理念一经认同便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不懂中国历史,尤其是不懂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和奋斗史,不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发展史,就难以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历史内涵;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时代背景、历史的必然和意义,就不懂得为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这是一种既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有中国精神,有一直引导、影响我们发展的中国之“道”。我们既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箴言,也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既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既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也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还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这些代代相传、文脉不断的价值理念信条,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构建起了让中华民族5000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的思想理念、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又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不仅要从中汲取治国理念、为政智慧,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普遍性的生存智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