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变

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变

观察形势有多种角度,但“变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抓住了形势变化的特征、缘由、趋向,就把握住了形势发展的新特点。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调整之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中国也不例外。谁率先调整成功,谁就占领了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第二,国际竞争方式之变。实力变迁让各国的竞争更激烈、更深入、更复杂,引发的利益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秩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第三,中国发展阶段之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实力快速上升,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样前所未有。认真思考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分析和判断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世界经济调整之变

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再工业化为核心,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发展中国家调整特点则是,将由外部需求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推动为主,以自我调整为主。发达国家仍将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占据主动,保持竞争优势。这些调整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金融危机重新塑造全球分工格局。长期以来,世界主要分为三类国家: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商品的主要消费国;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承担着工业生产环节;拉美、非洲、中东、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负责提供资源和能源。金融危机打破了这种旧的分工格局,正在改变国际分工链条,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使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并将重建全球经济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国际再分工,是价值链位置再调整,是国际利益再分配。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来。这好比一个人找工作,原来只能在国内找工作,现在可以到国际上去找工作了。到世界上去求职,先要看看自己有什么本事,适合干什么。中国的优势就是劳动力多,人肯吃苦,但技能不高,所以只能做些苦活、累活,挣点辛苦钱。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曾创造了一个新词“中美国(Chimerica)”,来形容中美经济体的结合。弗格森认为,“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他把“中美国”比作中美两国之间的联姻。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一个家庭里“男人挣钱,女人花钱”,中国是“男人”,美国是“女人”。金融危机后,弗格森又讲,这个“婚姻”要消亡了。实质上,所谓“中美国”,其实就是一种国际分工。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端,做高端制造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国在低端,做生活用品的“最终生产者”。这样一种分工,属于互补经济,矛盾相对要少,美国及发达国家当然愿意这样的分工继续下去。金融危机后,这种发展模式不能持续下去了,美国不能总做“最终消费者”,它要做出口国家;中国也不能总给别人打工,要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发展,改变自己的地位。由此,分工结构就要发生变化了。

第二个特点,发达国家用再工业化应对去工业化。金融危机主要是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发达国家认识到,不能过度搞虚拟经济,去工业化,要抓实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各国普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吸引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回归。

欧盟委员会提出,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从2013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1990年,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还有22%,如今,这一比例不到10%。英国首相卡梅伦今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宣布说,有超过10%的英国外迁企业要回来。今年4月7日开幕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为“融合的工业”,习惯上称为“工业4.0”,其实就是“智能生产”。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开幕式上说,“工业4.0”意味着未来的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进行交流。目前90%的创新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改革。为保证再工业化战略有效实施,2010年8月,美国出台了制造业促进法案;2012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其提出的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将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政策作为三大原则之一。美国媒体报道说,10年来,多达200家美国公司把生产搬回国内。5年前,面对打算在哪里开设下一家工厂的问题,10位首席执行官至少有9位会回答:中国。而今天,给出同样回答的不会超过两三位,而多达5位会说:美国。2012年4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对美国大公司展开的调查发现,销售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正在积极考虑把生产搬回美国,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中也有1/3有此打算。日本的汽车生产线越来越短,汽车喷漆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工作流程缩短了40%,钱省了,质量还高了,广泛使用小型设备,厂房空间缩小,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细胞生产方式广泛使用。世界首个数码无人工厂已经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未来的世界工厂要一条狗和一个人就够了,狗看工厂,人来喂狗。

关于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国务大臣普锐斯克明确表示说:“我们的策略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美欧许多人主张实施再工业化对策,重新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尽快改变外国制造、本国消费的经济格局。目前,欧美的再工业化已经有了成效,制造业再次成为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并在全球竞争角逐中重新获得优势。更多的人意识到,“劳动力成本远非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把创新与制造分开原本就是一个坏主意”。

第三个特点,世界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金融危机过去5年了,世界经济艰难复苏,要想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困扰,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消化好前一阶段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另一个是要有新的产业来带动经济发展。金融危机来了以后,各个国家采取什么办法呢?就跟一个人得了重病住院一样,要先输液,把病压下去,各国都往市场里投钱,救企业,搞量化宽松政策。市场上钱多了,企业有了资金,流动开了,慢慢就缓过来了。但是要真正治好病,不能一直打点滴,一定的时候得撤出,转为靠内生抵抗力抵御疾病。这个内生动力是什么?就是新的技术、新的产业要出来。现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要调整,各个经济体就会有变化。钱向发达国家回流,最着急的就是新兴国家。下一步,世界经济的走势就要看新科技发展的趋势了。

世界现在就盼着有新技术把经济从低潮再带到一个高潮,新的技术是什么呢?大家说了很多,比如说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核能生物学、机器人,等等,这些新科技都在跃跃欲试。由于新技术不成熟,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不够,不能带动经济更快地发展,人们一时还看不到发展的前景,但是它反映了一种发展趋势。人们感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要到来了。新的科技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对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什么是颠覆性技术?当技术创新对旧的传统技术体系构成实质破坏和冲击时,就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例如,数码相机技术对机械相机技术的否定和冲击就是颠覆性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压力,也是机遇。如果在这时候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就会在新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技的发展,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变迁。比如3D打印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集中生产、分散销售”的生产方式。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缘于我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可以把世界的零部件运到中国来,集中组装完成后再送到世界各地销售。3D打印技术使得人工成本变得更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离市场更近的地方生产,快速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减少运输环节则显得更为重要。“分散生产、就地销售”会成为新的生产模式。所以,有人说,如果中国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终结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这不是危言耸听!

再比如,大数据让物质世界变得可计算。大数据展现出四个“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的特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的来源或者承载方式。2013年春天,《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大数据如何扮演招聘角色》介绍了以镀金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搜索人才的故事,他们改变了传统招聘过程中关心的“他在哪里上的大学”、“他此前在硅谷工作过”等评估要素,而是设定上百个他们关心的问题作为搜索词,比如常逛的网站、在论坛上的发言类型等。结果,这种“算法”判定26岁的杰德的编程分数是整个南加州最高的,从而让这个需要依靠信用卡赊账度日、一直在自学编程的小伙子找到了如意的工作。

在新能源方面,由于采用新技术压裂法开发了页岩气,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降低到了40%。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是欧洲进口天然气价格的1/3,是日本进口天然气价格的1/5。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得益于国内页岩气的发展,2035年时将实现天然气净出口,石油进口可能降低到30%左右。这种能源优势不仅会降低生产成本,吸引企业投资,甚至会改变世界格局的走向。页岩气革命会使美国减少对中东的依赖,中东石油供给对美国经济的制约作用就会逐步减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