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顶层设计带动基层创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研究员 邓友超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它在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立主导。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时代性是说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改进管理育人。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设计了10余种活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实践抓手和载体了,就有可能形成德育特色了。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它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约束力的,共涉及8个方面,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
《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有《意见》提及的之前出台的若干文件,这些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