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3)

中小学: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3)

摘要: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从细节入手培育核心价值观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刘长海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加强德育载体建设,改进方式方法,从细节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对于各地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提出“课程育人”概念,推动中小学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意见》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科统筹,落实全科育人理念,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二、重视学生道德体验,大力建设德育实践平台,优化校园育人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实践平台的搭建,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协调同伴关系、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求加强德育领域的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做贡献;要求学校主动联合当地社区、社团、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他人。

三、创新德育管理,求真务实,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德育管理不仅要指引方向,阐明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还要针对一线实际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问题。

《意见》在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方面提出了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比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加强班主任培训,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等等。

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如成人社会的道德失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人口流动给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特殊困难,需要大胆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尤其要在教师队伍中公平分配德育责任,以德育导师制等来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就德育导师制而言,在全面推行前还需要加强探索,提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