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即有罪

无功即有罪

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官员,想必历朝历代都有。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篇短文,虽是借冥府说事,其道理,与今天社会现实大同小异。有一官,“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于是,他走进冥府时,气派与众不同,“公服昂然入”。且看阎罗王是怎么修理他的:

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等于骂这个庸官:你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做官不为民谋事,并不比一个木头人好!

这个庸官狡辩说:某虽无功,亦无罪。

阎罗王又毫不客气地奚落了他一通: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这种情况下,那个庸官才“大踧踖,锋棱顿减”。

无功即有罪,或无功即是过,古今相同。阎罗王批评那个庸官,点出了其无功的根本原因:求自全。展开来说,就是明哲保身,怕担责任;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上畏难;就是贪图个人安逸,想做太平官。这个心理,怕是今天的庸官大多也有的。

目前的党政领导干部“考绩”制度,对庸官是网开一面的,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领导干部与贪污腐败等群众不齿的官场宵小之间,还有一片比较广阔的天地,能容忍庸官的存在。何况干事与出事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常形影不离。身在其位,像千年乌龟般蜷缩在那里一动不动,不做任何事,就无明显的错误可犯;你干事越多,犯错误的可能越大,就会有越多人对你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这一点颇像洗碗,常洗碗的人,难免有打碎碗、洗不干净的时候,因此受到责怪,而不洗碗的人,永远不会有挨批评之虞。所以,庸官能安于一隅,自有他生存的社会土壤。

那些怕担无功即是过名声,胡乱作为,想凭空造出一些“功”的庸官,又是罪上加罪了。他们的表现通常是,杀鸡取卵,大搞短期行为,追求狭隘功利。这样的庸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糟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浪费社会和子孙的财富。网上对他们的评价更加犀利,说他们吃的是“金子”,拉的是“蚊蝇”。用上纲上线的话说,他们缺少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

眼下各地招商引资任务重、压力大,各种考评、创建活动多,我们见惯了弄虚作假、浮夸邀功的庸官,他们或有难言之隐,但归根结蒂,还是自身综合素质差,没那个金刚钻,却揽上了瓷器活,自然无功可言。依我看,与其吊死鬼搽粉死要脸,守着个位置无所作为活受罪,不如实事求是,腾出地方,让能者上,这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事业负责,是明智、大义之举。

戴上官帽,便摆出一副人五人六的官样,说一套漂漂亮亮的官话,至于能不能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倒在其次,这恐怕是现代官场的通病。一些部门和领导,做事的本领没有,吹牛、折腾人、摆花架子、挥霍财政的钱、拍上级领导的马屁、自我标榜等本领超强。这样的部门,这样的领导,建议每到年底都扪心自问:这一年,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于发展何益?于百姓何益?人活一辈子,若浑浑噩噩,尽做些自己也摸不着头脑、自己也觉得无滋无味的事情,那是在浪费生命。

国家法律法规对党政领导干部需要问责的行为列出了七种情形,如同所有的法律法规,问责的对象是已经产生的不良的“果”,而那些“运气好”的庸官,则不在问责范围。这就为庸官继续存在、长期存在提供了可能。说到底,治庸的根本还得从源头上“卡”死,在过程中“看”死。提拔任用、考察考核领导干部,我们要综合评价其能不能干事、想不想干事,有没有已经干出点事。那些光说不练,马屁功夫胜过干事能力的平庸之辈,还是由着他去过自己的庸人日子。那些先勤后庸,一旦走上领导岗位便意满志得、不想再干事的“后庸”之人,也要给他个能上能下的梯子,省得他占位多年,政绩平平,到了阎罗王面前还要饶舌一番。

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庸人,那是个人的生活态度,或许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可做一个庸官,因为我们的位置不属于自己,它关系着百姓的利益,寄托着百姓的希望,为官者的庸会导致百姓受苦受累。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