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外交与中国的全球化方略

主场外交与中国的全球化方略

要点摘编:

●主场外交的优势在于更能够设定议程,表达中国的想法和观念。新版的“门罗主义”与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正在浮出水面,借主场外交之便,中国话语将更多地渗透到多边合作框架之中。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也是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的受惠者,新一轮的全球贸易谈判及其规则制定应该体现中国的意志与权力。中国到了一个学习使用权力的角色转型时刻,同时也到了需要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全球战略的时刻。

●经济是中国全球化方略的核心所在,人民币国际化代表着中国全球化的战略目标。以地缘经济推动地缘政治整合,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一大特色。中国是全球化的拥抱者,现在需要完成追随者到开拓者的转变。

如果说2013年中国外交以客场为主,2014年将是中国主场外交的大展拳脚的一年,主场外交的优势在于更能够设定议程,表达中国的想法和观念。中国京沪两大城市分别承办APEC峰会和亚信峰会,前者关注经济,后者关注安全。将经济与安全绑定起来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关键环节,以地缘经济带动地缘政治秩序的变革与重组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使命所在。亚新版的“门罗主义”与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正在浮出水面,借主场外交之便,中国话语将更多地渗透到多边合作框架之中。

世界,大变革的前夜

2014年,世界政治进入大变革与大动荡的时期,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发生军事政变的泰国又为东南亚的局势增添了诸多变数。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板块进入新一轮活跃期,身在其中的人们,很难窥探现实世界的全貌。2014年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气候也出现了微妙却令人迷惑的“变异”,异常天气可能是气候系统变迁的征兆。欧亚大陆一直是全球地缘政治的舞台所在,当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开始退潮之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露出了更加真实的面容。欧亚大陆不仅经济与安全是分离的,而且缺少经济一体化的网络。亚洲地区内部的贸易额刚刚超过与外部地区的贸易,地区自主性尚在构建之中,安全网络更是支离破碎。

自二战结束之后,欧亚大陆的安全就处于域外大国的掌控之下,是美国霸权体系的基石。冷战期间,欧亚大陆处于美苏争夺之间,夹在中间的国家很难保持中立,也不可能制定独立的国际战略。冷战是一场披着意识形态外衣的地缘政治角斗,除美苏之外的国家基本沦为棋子。冷战之后,欧亚大陆成为美国的棋盘,欧亚大陆的国家依然是棋子。亚洲的整体崛起,尤其是最近十年所谓的“权力转移”,已经悄然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态势。一方面欧亚大陆的强国开始崛起,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开始在战略上觉醒,制定独立的国际战略,欧亚大陆不再仅仅是美国的棋局,也有了可以与美国对弈的棋手。这可能是最近一两百年来,欧亚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化。亚洲的GDP总量和军费开始超过了欧洲,欧亚数百年来的失衡状态慢慢扭转。经过西方现代性的摧残、洗礼与淬炼之后,亚洲正在重新恢复其历史地位。

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开始平分秋色,尤其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快速提升,不但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也是全球120多个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01年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来测算,中国将在2014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样的数据可能存在很多疑点,但至少说明中国经济确实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以及亚洲经济崛起的政治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按照大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学规律,随着新的大国群体的兴起,国际政治体系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也是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的受惠者,新一轮的全球贸易谈判及其规则制定应该体现中国的意志与权力。但现实并非如此,美国作为制度霸权国,则力图制定可以“规训”中国的规则。无论IMF投票权改革,还是TPP谈判,美国都没有给与中国经济相应的尊重。

中国的实力已经改变了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中国履行国际责任。国际责任,除了与权利相对应之外,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中国到了一个学习使用权力的角色转型时刻,同时也到了需要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全球战略的时刻。借助主场外交的平台,中国正在阐释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地区安全秩序,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提供中国的砖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