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检验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

人民是检验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推动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将推动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观察人民就能知道治理得好不好。”这是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国家治理的科学结论,也是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深刻反映。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观点,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既是治理实践主体又是治理评价主体的重要地位,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人民幸福增长的进程相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标准确立了治理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价值准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也是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治理是否得法、是否有效、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制度绩效、发展态势和长治久安。国家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主体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效果、形成不同评价,这就提出了检验治理效果的标准问题,什么是治理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利与不利的标准,用什么价值准则来衡量一定时期内国家、执政党、政府、地区的治理效果。有了公认的治理检验标准,就有了评价治理的客观标准;有了正确的检验标准,就能保证治理的正确方向。

国家治理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价值的系统工程,检验国家治理的实践效果必然也是一个多重标准并存、多种标准兼容的系统评价。比如,可以用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来检验,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状况来检验。这些标准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每个标准都是其他标准的条件。国家治理的效果影响关联最大、利害相关最紧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最大量、最实际、最直接的感受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评价治理是非得失,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各种标准中,根本的标准是人民标准,最终还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认同和支持为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国家治理的实践标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标准。生产力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群众心里很清楚。可以说,得人心者则是成功的治理,失人心者则是失败的治理。从治理的本质看,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赋的治理权力要接受人民的监督,治理体系、治理效能的评价要由人民作出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同样我们可以说,中国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治理,国家治理的人民标准就是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服务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标准的确立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兴起,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推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今天,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标准,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人民利益的保障和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人民标准的充分表达。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在一些领导心目中,治理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制、管控、管理,而没有看到现代治理是人民参与治理的广度在延伸、深度在拓展的过程。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共同负起治理责任,是人民利益在治理体系中的有效维护。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