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检验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2)

人民是检验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2)

二、人民标准贯通于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人民标准既是多种治理标准的根本标准,也是多项治理活动的根本标准。确立国家治理的人民标准,一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任务,都要有利于巩固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制度、推进治理的有机统一,制度为本、治理为用,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我国国家治理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求我们的国家治理是增强人民主体地位的治理,通过改善治理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治理体系,根本目的是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升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能力。恩格斯曾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实际上就是揭示了社会主义治理的本质,是从人民作为生产主体到人民作为分配和管理主体的治理转变。

二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成效,都要立足于保障人民利益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收入和财产稳步增加、各项权利和利益逐步拓展的过程。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服从服务于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我们讲实现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三化”并不只是技术标准,而且是价值标准、人文标准,人民利益始终是贯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灵魂。例如,坚持决策程序、司法程序,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止权力越位越线,损害群众权益。我们讲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三更”并不只是制度体系的外部特征,而且是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都是对人民利益而言的,维护人民利益要减少制度盲区、防止朝令夕改、扭转制度失效。

三是各个领域的建设和治理,都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愿望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国家制度,这些基本领域都属于国家治理的范围。各领域的建设和治理,都有其直接目的,如生态治理就是要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但还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13亿人民生活在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每个时期国家治理的重点,根据都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首先抓住作风问题进行政党治理,是由于“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官、治官先治风。“四风”不治,何以为民?何以治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民心、合民意,有效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和信服力。

四是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治理政绩,都要得到人民高度认可。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清正,丰碑永存。焦裕禄治县,“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离开兰考人民50年了,却是兰考乃至全国人民始终难以忘怀的一位好党员、好官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动情地吟诵了他写于20多年前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表达了人民呼唤焦裕禄、群众期盼好官员的深厚情结,揭示了官员得到百姓爱戴、领导赢得群众尊重的根本原因。百姓爱好官、好官爱百姓,是不变的定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