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
围绕“社会共生”和社会组织创新,5个重点: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建;社会组织改革(如各种社团组织,重点是“去行政化”、实行登记制、取消主管部门、经费自筹等)。
政治改革
围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突出的重点:
———政府自身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权力,可从改革审批制度切入,对各级政府事权进行大幅度调整,大力度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推动政府由管制性政府向“中立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
———鉴于腐败是当前群众最关注、最痛恨的问题,其中最难的在于解决体制性腐败,应将官员及亲属的财产公开制度和子女留学返国制度作为重点,要有明确的时间表。
———以独立公正为旗帜的司法体制改革,如,可将各地法院独立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法委,由最高法院直接领导;监察局和反贪局也从行政序列中独立出来等。
这场攻坚战将会打得十分艰苦。因此,务必寻求有“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当前老百姓最期待的东西。
尊重首创,包容创新性“异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改革的真正主体。回顾中国改革实践,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的制度安排是谁设计的?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这里,农民表现了历史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了人民作为创新主体的基本价值。
新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是13亿人自己的事业。一定要尊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衡量尊重与否、发挥与否的标志是敢于不敢于、能够不能够包容所谓创新型“异类”。“从一定意义上说,包容创新型才是包容的真谛”。
而要包容创新型“异类”,就需要特别关注:21世纪创新的新现象———“无限制的新人”。1997年夏,美国学者戴维·布鲁克斯在《旗帜》杂志发表的论文提出“新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新人”———“无限制新人”。三个特点:他们“是技术专家,是商人,又是艺术家”;他们“喜欢新概念,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喜欢变革,喜欢破除传统的东西”;他们“不喜欢等级制,认为等级、职务、头衔是限制性的,已经过时”。
如果说,在上世纪末“无限制新人”还只是理论推演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看得很清楚:美国的乔布斯、中国的马云等等,不就是活生生的一代“无限制新人”吗?当初他们出现时,是被人们作为“异类”看待的,但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代新人的爆发力。
中国的改革是几代人从事的前所未有的创新事业,特别需要一代“喜欢变革,喜欢破除传统的东西”的新人。如果说他们属于“异类”的话,讲包容恰恰是包容这些“异类”。整个社会应当为一代“无限制新人”的崛起和成长开辟道路。
突破藩篱,该“砍手”时“砍手”
新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将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固化的利益格局是最大的障碍。笔者在问卷调查中,56%的人都完全赞同“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最主要障碍”这一提法,值得重视。
这就产生一个如何应对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能够用传统的“你死我活”的思维来应对,而应该采取“差别化”的对策。其中的关键在于摆脱既得利益格局中某些“障碍力量”的束缚。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受到了较大的削弱,但在一些改革尚未攻坚的领域,其能量依然较大。在新的条件下,可能会以新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同时,近年来还产生了新的固化利益格局。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既不希望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赞成继续深化改革,极力维持目前某种“胶着”状态的局面,期望从这种“未完成的改革”状态中获得好处。新、老两种情况的交叉并存,形成相当复杂的利益格局,并对政策的制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当改革进入新阶段之后,能否超越这种利益格局的羁绊,是一个关乎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现今官方体制的一些“手脚”已经烂掉。切除它恰好防止这种溃烂祸及全身、特别是伤及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切除烂手烂脚”这种手术是“非做不可的”。可采取“壮士断腕”的举措,该“砍手”时“砍手”。在这方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智慧。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