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为避免掉入悬崖,需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找准各自“均衡点”。“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跟“跷跷板”一样,哪边失衡要适当地往哪边移动一下,找准平衡。
●近年来还产生了新的固化利益格局。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既不希望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赞成继续深化改革,极力维持目前某种“胶着”状态的局面。当改革进入新阶段之后,能否超越这种利益格局的羁绊,是一个关乎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包容性改革包含三点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
包容性思想。理论来源有三,即“中”,中国古代“知常容,容乃公”哲学;“马”,马克思的“多元包容”思想;“西”,西方学者达伦·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宾逊的“国家衰落之谜”理论。现实考虑三个方面:中国改革面临的现实;民族统一、两岸关系的现实;当今之世,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提出包容性改革论,旨在为中国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提供一个战略选择。
包容性制度。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中国的“五环改革”应“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社会改革:寻求各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
包容性运作。实施“大均衡”改革方略,但“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要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尊重首创,包容“创新型异类”;突破藩篱,该“砍手”时就“砍手”。
根据目前中国改革的实际状况,包容性运作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
全方位改革,无疑要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但“共识”向哪个中心“凝聚”?“协同”起来向哪个方位“推进”?有一个基本方向问题。依据国家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新阶段的改革,应当握好“五环改革”各自的核心目标。目标确定之后,必须执著秉持,不能犹豫彷徨。
中国改革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为避免掉入悬崖,需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找准各自“均衡点”。经济改革,找准市场化和公正化的均衡点;政治改革,找准“深刻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均衡点;社会改革,找准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均衡点;文化改革,找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均衡点;资源环境制度改革,寻求“天地”与“人”的均衡点。
“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跟“跷跷板”一样,哪边失衡要适当地往哪边移动一下,找准平衡。
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
由于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边际演进”的渐进式改革之路,经过30余年,迄今容易改的差不多已经改完,余下的都是“坚硬的堡垒”。在改革的“战车”跨越边缘性障碍之后,现在需要推进到核心部位的“堡垒”面前。改到此时、此处,需要突出重点,啃硬骨头。应当考虑实施紧迫的、有重点的、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
经济改革
围绕“公正性的深度市场化”改革,突出5个重点。
———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思路是“结构性破垄”方略,即对中国垄断的三大类、六种情况区别对待,“三不破、三破”:
对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如电网、铁路网、航空网、骨干电讯网等),可暂时不破垄,但要实行一定范围的“争夺市场的竞争方式(com petitionfor them ar-ket)”;而对过时的、假冒的所谓“自然垄断”和垄断性行业中的竞争环节(如发电、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讯运营业务等),要坚决破垄。
对法令性的垄断(如烟草),可不破垄;但对不合理的行政垄断(指利用行政权力保持不合理垄断地位的),要坚决破垄。
对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中,不应破垄,还应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对阻碍和限制竞争的经济性垄断(厂商串谋、寡头垄断以及利用行政权力实施垄断行为等),应坚决破垄。在此,要消除社会上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将“产业集中”等同于“垄断”的误区,化解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由而排斥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心结”。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锁定使用权人的土地用益物权,要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包括流转和抵押)的权利。这里提出三点:其一,建议改换“赋予农民权利”的提法,这种提法带有自上而下的“恩赐”色彩。从产权关系来说,农民的土地既不是“国资”,也不是“党产”,何来“赋予”之说?实际上,“农民的权利”是“天赋”的,建议采用“承认”、“尊重”、“保障”的提法。其二,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可以依法进入市场流转,使农民最大程度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利益。其三,不要武断地排斥农民的土地抵押权,而应根据新情况修改《物权法》,予以确认。
———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打破大银行垄断,推进私人及草根金融发展;同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把握两个抓手:存款保险制度和SH IBO R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利率。
———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改革分税制和预算管理体制,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环境税等,以及改革资源税等。
———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这是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将市场体系建设进行到底的重要方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