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科姆斯地区的莱卜达河出海口,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市以东120公里处,方圆约2.5平方公里,是地中海地区面积最大的考古场所之一,北非保存最好的罗马建筑也在此地。1982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的大部分尚未挖掘。该遗址包括罗马、拜占庭和早期穆斯林时期(公元3世纪末到9世纪)的遗迹,起初是罗马的一个军营,后来在公元5世纪发展成为一个城镇。面积为150米×150米的军营要塞基本没有挖掘。另外,还有几个教堂,有些教堂里有保存完好的镶嵌图案地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圣史蒂芬教堂的镶嵌图案地板及其对该地区城镇形象的展示。两座方塔可能是修道士(即单独在柱子或塔上修炼的苦行者 )进行该地区有名的修炼的仅有遗迹。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四周零星地分布着古代的农耕遗迹。
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科姆斯地区的莱卜达河出海口
罗马帝国的一流城市
乌姆赖萨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是当年北非的一大港口,也是当时与加达梅斯城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桥梁。利比亚北部在古代本是迦太基人的领地。从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占领迦太基城,到公元439年易手于汪达尔人,前后共500多年。其间,乌姆赖萨斯逐渐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流城市,是北非一大港。 公元2世纪时,城市沿地中海南岸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在原来的战壕位置修筑了石头城墙,保存至今的海德瑞恩浴室建于126-127年间。公元3世纪初,乌姆赖萨斯的城市建设达到顶峰。统治者塞普蒂米厄斯·塞洛维于202年在东部前线大获全胜,第二年荣归故里,塞维洛拱门就是在他凯旋之前仓促中建造的。这座拱门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门洞,石料以石灰石为主,外面由大理石浮雕和檐柱装饰,高大而精美,不失为古罗马建筑的杰作。除了这座拱门外,统治者塞维洛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位期间开工完成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新建了两条街道,扩建了海港,使10000吨的船只可以直达城外卸货。目前人们还可以看到的新会堂和西门外的猎人浴场都是塞维洛王朝期间的建筑。公元235年,塞维洛王朝结束,乌姆赖萨斯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出现先前那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大规模兴建。
公元4世纪对乌姆赖萨斯可谓祸不单行。公元363-367年,城市遭到奥斯图里部落的洗劫,其间地中海沿岸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公元365年)更是雪上加霜,使乌姆赖萨斯遭到严重破坏。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占领迦太基城,取代了罗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达尔人统治时期(公元439-534年),城墙被拆除,这座历史名城完全暴露在部落的侵扰与沙漠的蚕食面前。直到拜占庭时期(公元534-624年)乌姆赖萨斯开始偶有建设,但从规模上已经缩小成一个村镇。1649年法国旅行家杜兰德造访了乌姆赖萨斯,描述了这里的遗迹情况,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法国在17世纪、英国在18世纪将这里的大理石柱和浮雕运往本土。现在英国和马耳他一些著名建筑上就有乌姆赖萨斯运去的材料。1912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后开始了乌姆赖萨斯考古区的发掘工作,而大规模的发掘和保护则是在1951年利比亚独立后进行的。
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的大部分尚未挖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