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帝都的梦幻般想象:布满黄金珍石,香飘四溢
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汗八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一些旅行者带回的真实信息,受到读者的怀疑,而一些符合基督教传统与英雄传奇的虚构故事,却被当作真实广为流传。《鄂多立克东游记》和《曼德维尔游记》(约1350年)便是鲜明的对比。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手抄本《马可·波罗游记》有140余种,《鄂多立克东游记》有70余种,而《曼德维尔游记》却达300多种。
《曼德维尔游记》的作者没有到过中国,书中关于帝都的描写,多从鄂多立克的游记脱胎出来,只是更加离奇,赞叹之情也更为强烈: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以及他那布满黄金珍石、香飘四溢的雄伟宫殿。因其虚构,这部浸润基督教教义和骑士精神的散文小说,才能更真切地反映西人集体无意识中的帝都想象。
曼德维尔有着一种将素材梦幻化的本领,他成功地将西方关于东方帝都的零碎传说整合成型。如鄂多立克告诉人们:大汉宫廷的变戏法者如何让金杯盛满酒在空中飞行,并使之自行到达赴宴者嘴边,曼德维尔认为这尚不足以激动人心,转而引入了能够把白昼变成黑夜、把黑夜变成白昼的巫师,他们还能创造出娇媚的少女翩翩起舞、英武的骑士厮杀比武。在描写帝都内的宫殿和园林时,曼德维尔大量使用兽皮、黄金、钻石、珍珠、美酒、水晶、玛瑙等物品来装饰渲染,几乎要穷尽一切华丽辞藻来刻画帝苑奢华。或许正是这童话般的幻想强烈地刺激着西人的神经,撩起了他们的浪漫幻想,满足了他们心理上对权势、财富、珍宝的贪恋与艳羡。因此,尽管曼德维尔的游记经不起推敲,但时人仍视之为奇文,为之洛阳纸贵,其深层的人性欲望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在充满奇迹的故事中,东方帝都的真实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如何演变为神话与传说,如何作为“他者”体现着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中的世俗欲望。
“天城”镜像:极其充沛的各种必需品,难以计数的人口、交易、船只
随着元帝国的崩溃,中亚帖木儿帝国对中西交通的阻隔,西人对中国的了解停顿了近两个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者和传教者最先来到中国。通过海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在消化和丰富中世纪传统的同时,逐渐塑造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天城”镜像。
据笔者资料所及,第一个向欧洲人传播“东方帝都”新消息的是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1517年,他以葡萄牙第一位赴华使节的身份出使中国,先至广州。1520年,进京朝觐明武宗。皮雷斯编著的《东方诸国记》(1515年)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第一本详尽描述东方(包括中国)的著作。因《东方诸国记》成书在出使北京之前,所以皮雷斯有关东方帝都的叙述依然属于传说范畴:“城中居民、贵族众多,骏马触目皆是,不可胜数。”当描写紫禁城内的皇帝时,他更是没有脱离中世纪的幻想模式:“使臣们觐见皇帝时,只能隔着一道帷幕窥视皇帝那模糊不清的身影……如果使臣们献给皇帝的礼物值一千,那么皇帝就会加倍地赐还。”皮雷斯笔下的皇帝不仅保存着“大汗”的威严,更浸染着神秘的“禁城”色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