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三农” 破局中部  从“两化”走向“三共”

着眼“三农” 破局中部 从“两化”走向“三共”

历经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亦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中部破局,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努力扩大内需、稳步促进经济增长、合理调整区域结构、有效实现经济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也应看到,长江经济带的横向发展布局,以及其产业链和统一性大市场的形成,归根结底需要充分挖掘各经济区域的增长要素、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着力点。而释放内需潜能、创新动力、培育市场活力,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把战略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聚焦“三农”问题的解决,着眼县域经济再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纵深层面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进而实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三农”问题是个战略问题,“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乡村社区化、城镇现代化,这“两化”推进缓慢,农村经济活力和潜能远未激发。只有在改革中要活力,在创新中找出路,以“两化”为切入点,以县域经济再构为核心,以乡村社区化、城镇现代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有效化解农村、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困局,方能使经济带的轴线发展找到基点和动力,与中部县域的纵深发展两相融合,从而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切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联结城市和乡村,立足于中部崛起,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助力经济腾飞。以农村社区化、城镇现代化的形成为途径,在理念上形成凝聚改革共识、在改革中促进发展共为、在社会进步中实现成果共享,形成“共识”、“共为”、“共享”的“三共”发展理念。“一子活而全局新”,在当前和以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两化”是基点,“三共”是目标,从“两化”走向“三共”,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就康庄大道。

一、立足“三农”,破局中部发展,带动整体增长

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中西部与东部、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等经济区域的联结、互动和整体发展,其中中部的战略枢纽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战略重要性日渐突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中部进入加速发展快车道。但也不能否认,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外部环境趋于紧张,连接东部、西部发展的功能尚未实现,中部的发展,还面临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农业地位的强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难度加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程度依然偏低、区域投资环境需要优化,城市化水平较低,政策优势可利用空间有限,中部各省之间行政区域壁垒突出、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复制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于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做好农村经济这篇大文章,以“三农”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发展。

优先解决“三农”问题,有两个立足点:首先应立足中部地区区位优势,以拓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纵深为契机,形成东中西互动、南北贯通,区域带动全局的新局面,将“中部崛起”适度向“中部优先”战略转变,变“两个比照”政策为优先政策;其次应立足于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集群化”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村镇的产业功能定位,形成与农产品生产、农民居住等联系密切、并能提供相关支撑的机构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学习东部地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村镇发展模式,根据自身特色,强化承接村镇的产业转移功能,整合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途径有:第一,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增强中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投资能力,稳定和完善现行农村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完善政府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形成向农业投资的激励机制和内在的市场动力机制。第二,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群化。以科技为杠杆,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示范、推广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以粮食生产集群为基础,建设粮食储备和中转物流设施。第三,推进非农产业聚集发展。推进非农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强化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连接和组合,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接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第四,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先增加财政拨款和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五,构建农村集群人居模式。与农村产业集群的思路相适应,以生活区域划片、村庄社区化的方式,实现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实现集群居住,加速城镇化过程。

这样,解决“三农”问题,便可形成城乡统筹,农村集群、县域联动的新结构;构建体制创新、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新模式;培育联结东西,内生增长、外生驱动的新功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形成重点带动、区域协调的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富民优先战略”得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并能以此为基础,积极发挥好联结东部、西部的区位优势,联结东西,贯通南北,使中部地区成为国家发展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