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三农” 破局中部  从“两化”走向“三共”(2)

着眼“三农” 破局中部 从“两化”走向“三共”(2)

二、内生动力,强化经济质量,提升发展水平

破局中部发展,从“三农”问题着手,必须以乡村社区化、城镇现代化的发展为抓手,从发展模式和制度上保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对城乡中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发掘、促使其合理流动以及科学利用。当前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城乡间的互补、互动,以及产业之间的协调,实现土地资源的资产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此驱动城镇化进程,从纵深入手,促进经济的横向发展,是改变当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对于土地财政的过分、单一依赖的有效途径。发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及时转变思路,土地只是调动城乡、产业之间激发活力的中间要素,而不是财政收入的依赖性要素,必须以土地流转为轴心,激活各种经济要素,不断提升经济水平。

第一,根据土地功能区分重新实施发展规划。根据农村现有耕地面积、耕种农作物分布情况,规划农产品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根据宅基地的分布情况,对宅基地进行土地评估、分类和功能分区。可以复耕的,坚决整合复耕;可以拓展运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则可以尝试用途多元化,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农村社区配套生活服务等;利于集群居住的,则用作新的农村社区化住宅区用地。坚持可耕种土地只增不减,坚持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原则。在保持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础上,农村土地经过分类、划片以后,农村宅基地、可耕种土地充分流转,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相应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农村土地实现了资产效益,农民就业得到保障,收入增加,保证农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

第二,坚持城乡土地同步开发原则。转变单一城镇化开发思路与方式,坚持城乡土地利用、开发的同步原则,城镇土地的开发,必须坚持与相应农村的开发相搭配进行。

首先,根据县域和周边城镇的产业特色,以及农村农产品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等,在土地开发面积、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匹配,结对实施整体规划。

其次,在城镇开发的过程中,根据现有城区大小,与配对开发的农村人口、农产品特色及产业发展规划等,在现有城镇外围进行适度拓展。在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纳入社会资本的开发之中,与城镇开发同步进行。避免县域城镇化的盲目性,也避免农村社区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于土地的不合理使用。

再次,通过与城镇配对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使农村规划、环境治理、房屋建设等工程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村庄社区化得以实现,实现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实现集群居住,加速城镇化过程。解决了农村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完善了生活、精神卫生等配套服务。同时,通过社会资本对城乡的同步开发,县、镇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且产业功能更为科学齐全。在政府、社会资本和城镇和农村居民均能获益的情况下,各方的积极性得以全面调动,妥善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

第三,实施以民生为本的经济质量提升之路。坚持农村与城镇发展相互结合,农业产业与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内涵发展道路,消除二元结构,充分激发了各区域、各要素的经济发展潜能,通过县域之间整合战略资源,充分推进互动崛起,释放发展红利,真正做到谋发展,惠民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