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三农” 破局中部  从“两化”走向“三共”(4)

着眼“三农” 破局中部 从“两化”走向“三共”(4)

四、城乡发展,实现“两化三共”,建设“幸福中国”

随着农村社区化、城镇现代化的大力推进,在广大农村就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新风貌。农民居住由分散走向集中,农业资源由分割走向集约,产能由低能走向高效,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道路与城镇接轨,社会服务和保障事业不断完善,农民素质得以提高并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民主政治得到全面实施。大规模的农村社区化、城镇现代化建设,在推动农村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小型城市的规模,结出城乡一体化的硕果。不但有效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带动城镇的现代化进程,为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在全面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城乡互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之后,城乡二元结构得以突破,在战略上形成了各种经济成分有机组合、产业功能分布科学、城市与农村经济连接、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经济。这样,各个要素在城乡之间得以流通,可以不断促进城镇与农村的融合,有条件的区域可率先实现与大城市的对接,使县域成为联结、沟通城乡的中枢和桥梁,形成合理的村、镇一体的新型城市群。通过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措施,在城乡的互动中,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发展和城镇配套产业及现代工业互相依托的县域经济,在人力、资本等多方面,因地制宜,实现了城镇与农村的融合发展。城乡之间、城镇与城市之间的整体联动得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得以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层面,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国家宏观调控提高广阔的基础空间。

“以村带城”、“以农带商”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实现“两化三共”的重要载体。新的发展模式,以土地流转、效益共生的方式解决了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问题,着眼“三农”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真正做到了提质量、强效益、惠民生,实现了广大农村的大变革、大发展,以村带镇、以镇促县、以县连城,从根本上实现了“两化”,为“三共”重要理念的形成奠定社会经济基础,全面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三共”理念的构建是重要途径。“三共”的前提是凝聚改革共识,关键是促进发展共为,目标是保障成果共享。在新的发展模式中,能够在广大农村和县域城镇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实施各领域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做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愿而发展。通过确保人民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相信群众,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全面参与改革和发展,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分工合作、诚实守信、各类安全有保障、充满创造活力、人人幸福满足的各种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要通过广大农村,激活全局,在全社会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与运行机制,摆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局限,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成果。实现人人小康的“幸福中国”,最终达到“富裕中国”、“美丽中国”和“幸福中国”的有机统一,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三农”问题和内生动力的解决入手,在城乡协调、互动中实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并进而以中部的发展带动全局发展的经济模式,正是要以广大农村为着力点,通过激发经济发展潜力,确保未来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彻底摆脱单向发展思维,实现科学理性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全面结合,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中,凝聚改革共识,推行全面发展;促进发展共为,充分依靠民心、民智、民力;坚持保障成果共享,努力建成“幸福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