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方法路径:
要实现从单项突破到顶层设计的转变
改革的方法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因时因地作出调整,正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变则通,通则久”。30多年的改革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先易后难、先个别领域后逐步推开”的改革之路,所以,“试点、试验”是改革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是改革遵循的基本思路,不管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体行业和领域,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往往采取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路。这一改革方法和路径作为单项突破的思维模式在今天的改革中依然有效,但只能运用到个别改革领域和具体环节之中,而不能作为一种整体性全局性的改革方法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单项突破的思维模式对改革的平稳有序顺利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局限性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多领域各方面的单项突破,总体来看却是改革的“全面开花”和“同步掘进”,由此给人一种“改革范围已经很广,亟须改革的领域越来越少”的误导,致使从认识上看改革的发展潜力、空间和后劲不足。二是从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来看,各项改革举措进展不一、良莠不齐;有的改革举措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掘井九轫而不及泉,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单项突破后继乏力;有的改革举措在落实过程中与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甚至背道而驰。三是在单项突破思维模式主导下,分布于各领域各行业的改革从总体上看其实是“并进而不齐头”,各项独立的改革举措对改革全局和整体战略的关照不够,导致单项突破的改革举措各自为战,相互之间配合协调不够,甚至很多改革举措之间相互打架,改革的内耗效应开始显现。四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围绕改革事实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往往打着改革的旗号事实上反对改革或误导改革,由此导致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全面深化改革不管在改革实践还是在利益格局调整中事实上面临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实困境。如果不摆脱单项突破的路径依赖,恐怕将在这一怪圈中越陷越深。如此,改革则有偏离方向,功败垂成的危险。
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方法上首先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牢固树立顶层设计的根本方法。在30多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围绕“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改革理念,包括一系列的理论、政策、方法等等。这些理念来自于单项突破的改革实践,但却超越了每一项具体的改革举措,是对改革与时俱进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升华,但如何把这些改革理念贯彻落实到下一步的改革实践中,就需要我们从改革的现状出发找准改革的方法,这实际上是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当前,改革的现状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为确保改革理念的落实,确保改革正确的方向,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单项突破的思维局限,把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作为改革的根本方法,更加注重改革的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更加注重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确保改革既不至于内耗,也不至于偏离航向。所以,在改革目标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图用制度规范性的办法确保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有序进行。在改革的路径上,中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关键环节,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在改革的方法上,中央一再强调,要有序、准确、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上述诸多做法表明,在改革的方法路径上已经在实现着从单项突破到顶层设计的转变,但要真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还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
要实现从动力论到本位论的转变
贯穿改革30多年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改革开放是动力,这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说明,改革思路每前进一步,改革举措就推进一步,特别是在改革之初,在重大改革节点或者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中,改革的动力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改革的过程本身是破旧立新的过程,随着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层面的不断深化,旧者愈少,新者愈多,改革的空间实际上是在逐步缩小,改革的动力推动作用事实上在逐步减弱。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旧有体制机制的不断破除,改革的实践催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由此可见,改革的空间和动力与旧有体制机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是正负相关的矛盾统一体。改革越深入,旧有体制机制越破除,改革的空间和动力越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越好。可以说,伴随着旧有体制机制的不断破除,改革动力论已经逐步让位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本位论。改革“其始也简,其毕也巨”。
反观改革30多年的历史,我们会更加清晰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主题和主线,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名副其实的本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使改革的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同步推进,实现着改革实践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先后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新时期相辅相成的两条主线,改革实践每推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进一步,改革从经济领域破冰并逐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层面逐步探索出一套制度。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之,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也会失去方向。改革发展到今天,改革空间逐步缩小,改革动力逐步减弱,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再仅仅用动力论认识定位改革必然会束缚改革的全面深化,而应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位视角来进一步认识改革、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务。
改革功在中国,利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面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困境,中国的改革还承担着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讲:“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他在此说的没有完全搞清楚,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大原则没有搞清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没有搞清楚,但这恰恰说明,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必须要经过一个由一国到多国的过程,一个从“民族化”到“世界化”的过程。民族国家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在实践和理论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题,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实践“双向会合”的必经阶段,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新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契合度越高,其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就越大,就越有生命力。从这一点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特别是从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出发,逐步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其命维新,解决了一个如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民族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问题,同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新路。道路自觉,其意在此。由此可见,中国的“改革”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当之无愧的“本位”。没有中国的“改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失去动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本位视角认识改革、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务和自觉行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