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强化“零”意识

切实强化“零”意识

摘要:建强基层,服务群众“零梗阻”。千头万绪的服务群众工作都要靠基层组织穿针引线、落地生根。基层组织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是解决基层“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焦‘四风’听意见、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切实强化“零”意识,实现感情、作风无缝衔接,制度、基层无缝保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增进感情,融入群众“零隔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联系群众差“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距离,实质反映的是思想隔阂,是党员干部缺乏把群众当亲人的深厚感情。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要走得进“心坎”,在感情上亲近群众,真正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以心换心,以情融情;要下得了“田坎”,在行动上融入群众,放下架子、伏下身子,不当“主人”当“仆人”、不当老师当学生,主动深入社区,走进院落,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交朋友,和群众打成一片,聊聊家常、听听困难、给予帮助;要降得下“门坎”,对待上门办事的群众,态度要端正、服务要周全,不能把为群众办好事当作“恩赐”,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

改进作风,深入群众“零距离”。党员干部作风不务实,必然导致联系服务群众差“最后一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下大力气改进作风,以“作风真转变”促进“服务真提升”。结合武侯区实际,就是要坚决整治党员干部作风突出问题,认真落实“走基层”、“挂包帮”、“双报到”等活动要求,走出机关、深入基层,用脚步缩短距离、丈量作风,把群众关注点作为工作重点,做到问需于民;出主意、做决策之前多征求群众的意见,多吸纳群众的建议,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鲜活智慧,做到问计于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群众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主裁判”,做到问效于民,切实把政策、服务、实惠送到群众需要的“目的地”。

健全制度,联系群众“零空白”。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体系,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根本保障。要加大制度体系建设,填补制度空白,补齐制度短板,建真章、立真制。同时,要强化制度的刚性执行,避免“制度挂在墙上”、“服务停在嘴上”。结合武侯区实际,就是要坚持“民情专递”工作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收集、办理、反馈渠道,通过民情意见箱、“群众问需服务中心”、“民情茶园”和“民情大院”等有效载体,听民意、解民困。建立联系基层制度,落实区级领导进联系点、部门(街道)干部进社区、社区干部进院落和包片负责的“三进一包”制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立说立改。落实领导包案和定期接访制度,用心化解矛盾纠纷,现场解决群众诉求,建好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对每一项问题台账进行定人定责、限时办结、定期通报、销号管理。

建强基层,服务群众“零梗阻”。千头万绪的服务群众工作都要靠基层组织穿针引线、落地生根。基层组织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是解决基层“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结合武侯区实际,就是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解决基层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最后一公里”与群众联得上、接得牢、不梗阻。要强化基层服务保障,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确保基层有能力服务群众;要加强基层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阵地建设,确保基层有场地服务群众;要加大基层干部教育培养力度,落实关爱基层干部政策,改善基层干部待遇,充分调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基层干部愿意服务群众;要推进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实现“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确保基层有载体服务群众。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