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三对辩证理论对当代发展理论的创新及贡献(5)

“中国模式”的三对辩证理论对当代发展理论的创新及贡献(5)

注释:

①《“中国模式源于中国奇迹”——专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参考消息》2009年9月17日。

②[日]松田学《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否成功——与苏联的比较及今后的课题》,《西方社会科学快报》1993年第10期。

③[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下“共同进化”》,《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4月26日。

④《中国模式需保持包容与开放》,《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12月31日。

⑤郑永年:《何为“中国模式”,认识仍未深入》,《环球时报》2011年2月22日。

⑥[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参见张冠梓主编《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12页。

⑦Shaun Bresli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the Private and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Murdoch University), 2004(104): 5.

⑧《“中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领导力”——西方政党领袖和专家学者寄语中共(海外人士评说中共7)》,《参考消息》2011年6月27日。

⑨《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参考消息》2011年10月25日。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1年10月16日文章:《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⑩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11)徐传谌、张万成:《我国国有经济在转轨时期功能定位分析》,《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6期。

(12)辜胜阻:《“两个平等”是十七大非公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