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政治认同,是政治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组织,都离不开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否则,这种政治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

政治认同包括多方面内涵,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过程:体制方面的认同,有助于使政治组织及其制度获得合法性,提高组织制度化程度,这是促进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政策方面的认同,可以使政治过程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推进,使政治组织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目标得到圆满实现;政治思想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组织的成员树立起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激发其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

政治认同具有层次性,是一种递进式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过程:初级层次上的认同是本能上的认同,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中级层次上的认同是情感上的认同,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高级层次上的认同是一种自觉的理智上的认同,即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在认知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追求某一理想,并自觉地投身到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中去。许多事实表明,本能上的认同未必能与情感上的认同相吻合,情感上的认同也未必会得到理智上认同的支持。这就使得政治认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和结果:盲目的或单纯情感上的政治认同,容易使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丧失自我判断能力,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作出背离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和自觉认知基础上的理智的政治认同,才会产生有利于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政治行为。

任何一种进步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形态,都离不开一定范围内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都需要构建与政治结构性质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在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时期转型性发展的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最基本启动力量是市场经济,最基本“坐标”体系是如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释放和国家如何以强大的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最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这样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特殊意义的转型性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的暂时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结构多元化状态。与此相联系,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抑或是社会成员,都难以避免地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差异甚至逆反,从而构成对传统政治认同的严峻挑战。面对这样一种转型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用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利益与意愿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统一认识、凝聚人心、激发热情、提振信心,就愈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完成的一个重大任务。

今天,需要用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来重构我们的政治认同呢?答案早已明确,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又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更高形态的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是涉及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和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增进政治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制度与体制层面的认同,又是一种政党与国家层面的认同,也是一种理想与目标层面的认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形成共识、校正价值取向的政治社会效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总结历史经验,着眼现实要求,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深远意义正在于此。

当前,之所以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还由于在如何认识、理解和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着种种与我们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相背离的倾向: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预测,把一些理想化的原则强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身上,从而陷入空想;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混同起来,把某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为过时的甚至错误的东西附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身上,从而产生困惑;有的企图用中国模式来替代中国道路,把某些僵化的模式与做法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加以宣扬与追捧,从而产生与改革开放要求相左的观念与做法;有的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暂时性的问题与差异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从而产生怀疑乃至责难;也有的企图用民主社会主义或西方资本主义的理念与做法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产生信念动摇,迷恋甚至鼓吹“全盘西化”。凡此种种,都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社会成员甚至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社会变革目标和制度体制的认同,甚至影响到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无论是现实的状况,还是长远的发展,都深刻警示我们:在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