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5)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5)

五、制度认同:重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

社会制度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支撑。制度的性质和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能否协调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能否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定型,但仍存在着许多可变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制度认同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逐步完善的规律来增进制度认同。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突出地体现在: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的真实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其三,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受惠、人民高兴、人民满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实现的。我们党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本质出发,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具体制度,从而使原有基本制度进一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造,概括起来就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大民主制度,即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以经济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五大民主制度,以人民民主为核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具体化、实效化了。

“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完善的基本规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先进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变”与“变”辩证统一的过程。“不变”,是指决定社会主义本质和性质的根本制度不能变,决定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和发展前途的基本要素不能变,否则,改变了根本制度,丢掉了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就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走向失败;“变”,是指在根本制度和基本要素不变的基础上,必须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待,不失时机地革除陈旧的体制和制度,改变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在变革之中求发展。这种“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开放孕育、形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就是不变性与可变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党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和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另一方面,我们党又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可动摇,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和实现共同富裕等等。正是这样“不变”与“变”有机统一的改革观,指引着人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彰显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活力,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之所以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挑战中愈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根本原因正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价值认同意义,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