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质认同:重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根本任务
一定社会形态的本质体现一定执政者的性质与宗旨。对一定社会发展本质的认同直接决定对一定政党与国家的认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性质与走向。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首先要搞清楚的最根本问题。能否搞清和回答这个根本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在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形成万众一心的政治共识和巨大社会正能量。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习近平作出了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正确判断时代变化的实质和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产物,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因此具有许多同传统的社会主义不同的本质特点。我们党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形成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并运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眼光和时代视野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强调指出,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才能沉着应对挑战,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判断,既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科学认识、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谋求人的解放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精髓。《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建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质和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党的十八大总结和提炼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些精辟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深刻表明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经济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这一政治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向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这一社会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生态文明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越来越自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改革开放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动力和最鲜明的特征,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发展进程和每一个发展阶段。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全面改革进程势不可挡地开始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成功开启和推进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方面的建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都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离开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会陷于偏颇乃至谬误之中。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统一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创新的伟大创造。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又是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各国成功经验的产物。在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时代的视野和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化竞争,在积极学习借鉴中不断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大趋势和时代发展大潮流,从而引领中国真正融入世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这一鲜明品格,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全球化大潮中沉着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本本”的社会主义,也不是囿于本国经验的社会主义,更不是模仿别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背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本依据、以人民主体力量为根本基础、以“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为总体布局、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统一为鲜明特点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这样科学本质的社会主义,必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充满活力,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逻辑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和有力证明。具有这样科学本质和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当然是在当代中国增进政治认同必须牢牢校准的根本“坐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