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品认证 “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
记者还与上海一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咨询机构取得联系。机构负责人唐先生说:“和我们合作的认证机构的审核员我都熟,我们会想办法让你过,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唐先生出具的合同中的确写道,咨询通过率100%,保证拿到证书。
记者表示,有机产品认证要求有严格的记录、除草记录等数据和表格,让自己很犯难。“这不是问题,申请前几天,把表格打印出来,找几个工作人员,我们会告诉你们怎么填。”唐先生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见过不少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有些农场甚至弄两个过滤桶,就算是水处理过了。水源地和外面的水源直接相连,在检查前几天人工关掉,到检查时就能通过。
国家认证岂能给钱就过
显而易见,如果由认证机构“左手管右手”,认证机构于利益驱使之下,如此的“给钱就过”就不可避免。而事实上,也已经“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而如果具体工作人员再从中捞取个人“好处”,比如“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有可能导致认证信誉的全面崩溃。而因为认证本身是一种信用保证形式,认证的“给钱就过”,于经济社会乃至世道人心显然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专家认为,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然而,如此“严厉惩罚”,显然失之于滞后、被动,毕竟,在这之前,一大批虚假认证已经混入市场,并已经造成恶劣后果。
“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既然如此,这于政府部门,并非就可以放手不管。而从源头上防范弄虚作假,无疑是确保国家认证应有“含金量”的关键,比如,在认证生效之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被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再审查,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立即倒逼追究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予以重处,从而不仅让“给钱就过”“胎死腹中”,也把“给钱就过”的空间彻底堵死。
给钱就过的认证机构谁还敢认?
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报道过认证行业的乱象。彼时,“给钱就过”已成为行业规则。如今,7年已过,认证行业乱象不但没有改观,还大有恶化之势。“积弊之深”由此可见。
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对卖方提供产品的质量很难信服,影响交易的达成,降低了交易效率。为提高交易效率,买方和卖方都需要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产品质量做出的令交易双方信服的鉴定。第三方认证机构应运而生。
因而,正是基于市场的逻辑和分工的演进,认证机构才为自己谋得了生存空间,其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应该以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质量信息为己任。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供需双方的信任,铸就自己的认证品牌,占领更多的市场。国外的大型认证机构正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我国的认证机构何以反其道而行之,拿供方的钱,为产品做“美容”?窃以为原因不外有三个。一是商业化过度。中国中小企业众多,认证需求旺盛,为分得“一杯羹”,认证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为多拿一笔订单,多赚一些票子,只有主动满足客户的对“质量”的要求。二是对“乱认证”行为惩罚不严。产品质量问题都是由生产厂家自己负责,与认证机构关系不大,产品出了问题不过追究厂家责任,取消认证证书,鲜有对认证机构不负责任的“乱认证”严厉追责的,这种权利和责任严重不对称,几乎是纵容了认证机构的“乱认证”行为。三是认证过程不够公开透明。认证机构的认证是为供需双方提供质量信息。因而认证过程少不了消费者代表参与。目前的认证过程完全由企业和认证机构完成,这种封闭的操作,很难杜绝企业和认证机构的共谋。
认证行业的乱象长期不除,不仅让企业的质量意识弱化,更危险是会让中国的认证机构陷入集体失信的困境。那时,谁还在对认证机构提供的“证书”报以信任呢?认证机构生存的空间还在哪里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