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变“认钱”该如何纠偏
因为超出了一般公众的普遍认知,这篇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普及常识”的作用。通读报道,很多人应该都会惊叹一声:一直被视为权威、神秘的认证,原来是这么个玩意儿。
认证变“认钱”,既有的规则形同虚设、成为儿戏,认证行业俨然成为灰色交易市场。认证机构、中介公司因此得利,相关企业获得了便利与实惠,但因此而最终“被侮辱被伤害的”,还是消费者。比如,如果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企业花钱便能成功认证,这些不达标的农产品,历经流通渠道,最终会成为消费者的“碗中米”“盘中餐”。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到的不仅仅是“假冒伪劣”的有机产品,水质的不合格、不达标更会给产品安全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
玩具业产品3C认证,情况更是如此。从报道中可知,因为检测标准存在差异,3C认证更是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2009年,在“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发布的风险通报中我国玩具产品达393项,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召回的玩具产品31次。今年5月和6月,“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的两次周通报中,中国产品分别为29和18例,占全部通报的65.9%和72%。检测标准过低需要适时提升,而不难给出的追问是,出口玩具产品情况尚且如此,内销的玩具产品因为认证乱象,还会存在哪些更为严重的状况与问题?
从报道中可知,“认证的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权威的认证还可以减少因重复认证带来的交易成本。”从相关资料中可知,产品认证亦有“国家可以将推行产品认证制度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行强制性的安全认证制度是国家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有效手段”等作用。而当前认证行业存在的种种乱象告诉我们,不管是出于提升产品质量,还是保护消费者安全、健康,抑或是出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加强对认证行业的监管,还公众对“认证”的信任,相关方面不能持续放任,一拖再拖。
因为从根本上说,认证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乱象,说到底还是各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对认证机构的常态监管、对认证市场的常态规范,存在着失职、渎职。报道中,有专家提到,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如此这般,显然都是不错的主意。进一步的建议还是,从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安全的整个链条上看,认证所能起到的效用正日益微弱,适时对各种认证进行“瘦身”,亦是当务之急。
【启示与思考】
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是消费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乱认证”“假认证”近年来屡禁不止,让人们对这项提供诚信保证的行为本身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
其实,ISO认证是一项十分严格的认证认可管理制度。企业要想通过认证,必须经过三个月的全员教育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种岗位员工对某种认证认可具有全面的了解,对所认证的范围和具体要求能够全面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能对企业建立的相关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首先,这是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和要素。
其次,企业必须对所建立的相关管理体系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试运行,然后要经过至少一次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然后才有资格申请认证审核。认证审核之后,企业要按照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的要求进行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就不能通过认证许可,企业就需要重新申请认证许可。如果按照这样的工作要求,认证需要9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符合规定要求的。所以,6500元一个月包过,认证服务机构和企业之间只能弄虚作假,只能在实践和程序方面大量造假,别无它路。
可以说,这样的认证认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制假售假行为;可以说,这是认证服务机构和企业道德败坏和严重违法的行为。通过假认证,使企业获得了欺世盗名的虚假社会信誉;通过假认证,使企业法人代表获得了虚假的社会荣誉;通过假认证,使企业在光天化日之下欺骗了公众,使广大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当受骗。
因此,针对这种违法行为仅仅有新闻媒体曝光是不够的。有关执法部门和认证权威机关,必须依法立案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而且,要依法吊销有关认证证书,并依法取缔非法的认证服务机构,并将有关企业的诚信信誉等级列入企业黑名单。只有依法认证认可,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只有依法打击非法牟利和欺世盗名者,才能与IFA维护社会公平交易原则,坚决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才能使认证认可置于法律监督之下,才能使认证认可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依法监管,才能维护我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声誉,并依法维护合法认证认可企业的合法权利,才能使认证认可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和保护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