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积累多年后爆发
30日,记者采访峨眉山景区内十多位村民,他们的说法基本一致,矛头直指管委会。
综合村民的说法,此次封山的导火线是政府自办讲解公司。在村民看来,管委会垄断景区讲解和导游业务,让诸多做“无证导游”的村民没了收入。其中一位称,峨眉山片区此前从事导游和讲解的人员将近1200人,但4/5“无证”。“我们和那些有证导游一样,都是靠带游客到农家乐、商店、旅店提成挣钱。”
另一“无证导游”估计,该群体的平均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但从年初开始,景区管委会筹划成立讲解服务公司,整编有证的导游统一管理,“无证导游”从灰色领域走到“非法领域”,收入断绝。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1月16日,景区管委会已开始对外招标“峨眉山讲解服务经营权”。
4月,峨眉山市政府和景区管委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峨眉山景区旅游讲解服务的通告》,透露“新设的峨眉山旅游讲解服务公司为景区唯一合法的讲解服务经营单位”,同时规定未经该公司聘用、委派的人员不得在峨眉山景区从事讲解业务,违者将严肃处理。
6月18日,该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仅有126名正式讲解员宣誓就职。管委会当时称,这是推进依法治山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还将对景区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服务进一步整治。
“这哪是整治,分明就是垄断,不让我们提成,提成直接收归公司,你说合理不合理?”6月18日之后,当地“无证导游”彻底失业。一些“有证导游”也反馈,此举令正规导游和讲解员的收入每年也会减少1万多元。对此,有农家乐老板透露,以后确实得把提成上交公司,但目前刚运作,还不知怎么交。
怨气聚集,失业“导游们”6月23日就开始到万年寺门口找管委会讨说法,但始终未获接见。此后,附近其他村民陆续加入,并提出各自诉求。有村民称,这是村民与管委会数十年矛盾的集中爆发。村民的诉求集中在“林权”、“分红”、“就业保障”等9个方面,均为多年所积累。
官方回应村民部分诉求
30日,在记者获得的一份28日村民与管委会领导现场对话的视频资料当中,部分问题已有解答。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秦福荣表示,林权证目前国内各风景区均未发放,但村民如果要求,会责成黄湾乡政府尽快发放;景区门票是收支两条线,都会上交财政,没办法分红,但会筹建“新农村基金”,完善各村基础设施;就业方面一视同仁,但对景区村子内的退伍军人、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出行方面,则承诺村民班车不涨价,且从下学期起取消学生乘坐班车的费用……
景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吴万林则向媒体表示,村民部分诉求有悖政策,难以解决,当地政府已派出工作组加强宣传,扣押村民林权证也都是为了农民好。此次为了事件的平和解决,已同意发放。不过,这些回应未令村民满意,仍有村民维权,万年寺、清音阁等中山景区无法对外开放。
景区开发不应损害原住民利益
近日,从“暂停接待游客”到“部分区域恢复”,峨眉山景区上演了一出封山疑云,暴露出了一场景区管理方与当地村民之间的纠纷。景区管委会坚称暂停接客旨在“集中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但许多网友却发布了大量图片与文字材料,指出村民与管委会之间的利益冲突或许才是封山原因。
在峨眉山景区,许多本地村民都以为游客担任向导为生,借着自小生活在峨眉山的“本土优势”,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而随着峨眉山市政府和景区管委会以“统一管理”为由,建立峨眉山旅游讲解服务公司,并指定其为“峨眉山地区唯一合法讲解服务单位”,村民自行担任导游的讲解活动就被禁止了。这样的政策使许多以此为生的村民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才有了近期发生在峨眉山景区的纠纷。
“土导游”群体缺乏认证与监管,游走在有关法规的灰色地带,固然有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近些年,在北京、云南等地也有过无证导游损害游客权益的事情。但这种治理,应当是为本地村民设身处地考虑的建设性治理,对“土导游”进行执业培训或统一收编,都是值得讨论的方案,简单地“以禁代管”,既是缺乏积极作为的懒政,也是伤害公众利益的盲政。好的景区管理制度应当兼顾规范化与人性化,既要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旅游体验,也需要照顾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而如同峨眉山管理方一般,对本地由来已久且初具规模的“土导游”队伍“一刀切”,既有可能为景区游客带来“导游难找”的不便,也会损害许多当地居民的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