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兼顾公益性与经营性
在北京乘地铁,最大的感受就是“挤”!不少乘客抱怨道。显然,低票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交通管理差、服务差、环境差、乘坐的舒适度差。
北京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公交客运总量达到80.4亿人次,比2007年增长了64%;其中,地铁运营线路17条465公里,增加了4.1倍;地面公交线路813条,增长了31%。然而,高速发展的公共交通背后,却是运营收入的连年下降:地面交通的运营收入,2007年是30.87亿元,到2013年,却下降到25.93亿元;地铁公司也不例外,亏损严重。
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经测算,地铁每张2元票价背后,是近2元的政府财政补贴。由于公交企业入不敷出,亏损严重,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仅2013年一年,北京市对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财政补贴就高达200亿元。
然而,在公共交通发展中,北京市政府除了承担投资建设、保障安全等责任外,还要承担支撑企业运营的责任,政府资金投入日益加大,财政可持续负担能力受到挑战,严重影响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持续落实。
“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用于交通补贴,也将影响北京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交通专家徐康明认为,公共交通的定价应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既要坚持公益性,又要保障运营的市场化,只有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开启北京公共交通高效率高水平服务时代的到来。
(记者 张景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