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中华文明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保持对中华文明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保持文明自信需要正确把握中外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明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明历史和现实的依归和推崇,对文明未来和前景的信念和信心。文明自信不是脱离其他文明的盲目自大,而是以正确把握中外文明关系为基础。那么,中外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鲁塞尔阐述中国与欧盟关系时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文明伙伴”。这一新的表述,不仅准确表达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而且表达了不同文明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当今中国认识和处理中外文明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历史证明,正是基于这种文明伙伴关系,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互为“镜子”,相互比对映照,从中发现和确立了自身独有的内涵和特色,认识到自身的独特规定性,并由此确立了对自身文明的认知和自信。

保持文明自信需要正确文明观的指引。文明自信必须遵循基本的价值原则和标准,即遵循正确的文明观。没有正确的文明观,对文明的认识很容易走向歧途,文明自卑或文明自大,就是具体的表现。文明是多样多姿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这是习近平同志阐明的当代中国文明观。这一崭新的文明观对于保持文明自信具有方向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保持文明自信,应自觉遵循当代中国的文明观,始终坚持不同文明互为伙伴,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应自觉划清与西方文明观的界限,坚决反对西方宣扬的“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如今有的国家仍然抱持错误的文明观,认为西方是文明的化身,声称这些国家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尺裁量、打压和改造其他文明。这种文明观是西方在殖民时代形成,严重背离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保持文明自信需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5月21日,他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的发言中倡议,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充分表达了中国坚持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愿望。保持文明自信需要顺应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依存度不断增强的趋势,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其他文明发展的经验,博采其他文明的优长,实现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谦虚的态度,摒弃任何的自大、傲慢、偏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文明分享中华文明的价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