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麻雀成批死亡,难掩食品安全担忧(4)

【案例】麻雀成批死亡,难掩食品安全担忧(4)

技术部门抽检大米没问题,这当然最要紧的,但麻雀的死因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难免让人对结论将信将疑。“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他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倘若是撑死,凭经验、常识查检一下麻雀们的食袋是不是都异常鼓胀,或许可以判断;倘若怀疑是后者,无疑须要对食袋里的内容进行检验分析。

网民对官方检测结果表现出的不信任,固然有当下食品质量安全不尽如人意的焦虑所致,也不排除对某些机构、专家的公信力存疑,就事论事来说,大家的怀疑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集体性的撑死,不约而同从外地食入不健康物品,“恰巧”的几率到底有多大?我们时常讲工作中要善于“解剖麻雀”,以小见大,找准问题,解决矛盾,麻雀码头食米集体性死亡,不正是一个值得珍视的绝好机会和用武之地么?有关部门眼里何以只见大米、不见麻雀?

【启示与思考】

民间常有“吃饱撑了”之说,无非用来形容一个人“没事干,多管闲事”。至于“吃饱撑死”,医学上究竟有无相关科学结论尚不得而知,但至少现实生活中鲜有听到过谁谁因吃饱而撑死。要说动物,他们似乎也懂得节制,谁听说过牛羊猪马猴鸡被撑死的,“撑死麻雀”—可能有不少人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听说。某种意义上说,“撑死说”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或许是本世纪最新“伟大发明”。

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不假。但倘若人们因吃毒大米而一命呜呼,还不如不吃。我们一直在强调人命关天,体现在任何关乎人命的问题,哪怕是一点点嫌疑,也不能草率放过。“撑死麻雀”的那些大米现今存放何处,是否已流入市场?

之所以有此担忧,一是基于对米质的担忧,成批麻雀为何对这些大米争相抢食、爱不释口,这些米里是否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我们也知道,由于检测设备受限,检测手段有限,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和重大失误。

因此,有关方面最好再花点时间,邀请更具实力的专业检测机构,更权威的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对“撑死麻雀”的大米进行深入检测,得出令人信得过的检测结论。需要提醒的是,在结论没有得到公众认可的情况下,有关方面千万不要让“撑死麻雀”的大米流入市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