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改革攻坚战必须突出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专家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不少国有企业纷纷推出了对非公有资本进行混合的项目清单,有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可以相信,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很快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变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涉及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破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另一个是找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目前的多方反映和以往的改革经验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会遇到和需要着力破解的突出问题:
一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进行混合的积极性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使双方有混合的意愿和动力。虽然目前双方都表示出有意混合的热情,但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关键是控股权之争。从国有企业来看,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出于做大做强企业的考虑,需要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合并报表,因此,在引进社会资本时往往要求绝对控股;一些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则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不愿别人分“一杯羹”;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担心优质资产拿出去进行混合,剩下的创利能力较弱的资产和大量富余职工难以维持。从民营企业来看,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所有者存有不让控股不愿混合的思想;还有不少民营企业所有者担心混合后没有话语权,权益得不到保障;不少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进行混合主要是为逐利而去,如果无利可图或获利有限,则不愿与其进行混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找到有效解决方式,则会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民营资本投资能力与巨量国有资本的匹配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也已经接近40%,但总体上看,单个民营企业的规模还相对较小,难以拿出巨额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运营。
三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差异问题。由于资本的属性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差异,包括经营理念方面的差异,国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等;民营企业所追求的主要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往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生态关注不够,侵犯知识产权和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相对较多。此外,在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企业文化等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存在不少差异。
四是企业员工持股的问题。员工持股作为一种长效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实,员工持股在多年之前就已被引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之中,但进展和成效都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员工持股有多重难题有待破解。一个棘手问题是谁来持股,是管理层持股,或是技术骨干持股,还是全体员工持股。只规定少数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持股很容易引发广大员工的不满,全体员工持股很容易成为一种企业内部福利,丧失了股权激励的本来意义。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持股比例,股权过于集中于管理层容易导致国有企业职工在经营管理中缺乏话语权,股权过于分散则容易导致决策和执行效率下降。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五是国有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与混合所有制适应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根据现有国有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安排的,这些年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已经显示出现行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及相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现行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与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不相适应的矛盾势必会加剧,如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要更多地由不同的资本所有者来选择和确定,高管人员要更多地由市场来选聘和确认,相应的,企业经营者和高管人员的薪酬方式和薪酬水平也要由其他资本所有者和市场来决定,这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六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存在一些争论,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国有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受阻甚至停滞不前。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推进,防止国有产权在流转或交易时受到损害,造成损失,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