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退休教师杨洪璋:校园“寻宝” 捐助乡村

北京退休教师杨洪璋:校园“寻宝” 捐助乡村

摘要:“一本很好的书,当废纸只能卖几分钱,但对于要用的学生就会很有价值。”在北京物资学院生活了快30年的杨洪璋感叹地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距离北京才200多公里的村子里还会有孩子因为没钱而辍学。”

对于78岁的退休教师杨洪璋来说,回收学生不用的教材衣物“变废为宝”是每天的主要任务。

“一本很好的书,当废纸只能卖几分钱,但对于要用的学生就会很有价值。”在北京物资学院生活了快30年的杨洪璋感叹地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距离北京才200多公里的村子里还会有孩子因为没钱而辍学。”

这种感叹源于14年前,退休后的他第一次带领学生到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小学扶贫助教,看到三个村子几十名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上课,甚至有不少孩子因为没钱买书、没钱上学而辍学在家,他心痛不已。回来后,他就联合北京11所高校和几所中小学,发动教师和学生为贫困地区捐献图书,最后募捐3万多本书,给万全县的很多小学解决了图书问题。

2002年7月,新一届毕业生离校在即,随意丢弃的书本、衣物到处都是,杨洪璋灵机一动,开始带领学生收集毕业生的物品,三天就收到500名毕业生捐助的衣物5000余件,还有大量的书籍和收音机等。他亲自和学生一起分类、整理、清洗、打包、托运,一直运到万全县顾家沟、夭儿湾、红旗沟三个村子,捐助给那里的孩子们。

为了更好地募集物品,他于2003年在北京物资学院发起设立“爱心捐助站”,号召毕业生离校时捐献物品,奉献爱心。学校各部门鼎力支持,洗衣房免费清洗衣物,车队义务运货,学校还专门提供了4个库房;学生社团也出人出力,帮助在校内收集旧衣物、废旧物资、废旧书本等。

多年来,“爱心捐助站”的旧书旧物回收利用工作逐渐完善。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都把爱心捐献当作一种传统、文化和习惯。每年新学期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爱心捐助站”就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凡是家庭条件困难的,都可以到“爱心捐助站”免费领取二手军训服和二手教材。

“北京周边有32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非常需要帮助。北京、天津有100多所大学,很多学校都有淘汰的、废旧的物资,拿到农村中小学就能解决很大问题,比白白报废强多了。学生那里,也有源源不断的‘宝藏’。”杨洪璋说。

如今的“爱心捐助站”,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爱心小屋”。无论是不是毕业季,谁有可以再利用的物资,都可以捐献过来。除了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其他物资正在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在杨洪璋看来,“爱心小屋”是他给学生们准备的一堂社会实践课。“我曾经教过10多门课,这是我教过的最有意义的一门课,我还会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