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弱中国到富强中国的成功之路
玛 雅: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把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一穷二白。同毛泽东时代相比,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国情特点是什么?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能够证明中国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
胡鞍钢:中国今天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下,各种资源的人均量不同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当时毛泽东没有充分意识到的。这一国情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占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量和消费量,甚至达不到日本的人均资源消费量,包括进口量。但是,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穷二白的国情特征有了巨大的改变。毛泽东所说的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毛泽东说这话是在1956年,和今天相比,那时的中国是最贫穷的国家。若按购买力方法计算,195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不足1/20,而2010年已经接近1/5,即使是按汇率法计算,也超过了世界总量的1/10。
那时的中国也是最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还养活不了自己,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农业增加值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目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用电力、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现代育种等——使用大国。
那时中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少之又少,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沿海港口国家,是高速铁路和快速城际铁路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还是世界大国中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最多的国家,总共有42个。中国正在建设世界最长的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跨区域特高压输电网,水电装机和风电并网装机分别在2004年和2010年超过美国,两项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清洁能源占全国总发电量的近30%。
那时中国在现代工业方面是典型的小国、弱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成品出口国、第一大制造业增加值国家,2010年打破了美国自1890年以来垄断了120多年的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地位。
1956年中国全国高等教育人口只有几十万人,2011年已经突破1.2亿人;1956年全国从事科技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万人,现在已达到5800万人。1956年国家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确定了13个方面、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科研课题,包括导弹及原子弹研究项目;到现在,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发明专业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六位,研究和试验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技术出口第一大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研发中心、世界科技大国,将会提前实现2020年主要科技目标及量化指标,成为一个世界创新型大国。
以上是从主要经济社会的总量指标同美国等世界大国比较,来看中国今天的发展水平,我们还可以从人均量或个量指标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这里我采用一个追赶系数,即以美国为100%来比较。1950年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的追赶系数仅为4.7%,到2010年已经达到25.6%;1950年中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11.9%,到2010年已经上升为73.8%;19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60.3%,到2010年上升为95.2%;195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29.1%,到2010年上升为77.9%。
显而易见,中国6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贫弱的中国变为了富强的中国。但是也要看到,中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面临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长期因素和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重大挑战,同时还处在全面追赶美国的加速阶段。要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障碍要排除。
玛 雅:前面你谈到,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统治论”。你对中国60年多来的发展历史以及可预见未来,有哪些不同于西方的论证?
胡鞍钢:针对国际上各种不同看法和争论,我通过十几年的研究总结,逐渐形成了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是中国之路创新论——不只是技术创新,它更是一种理念创新、一种制度创新、一种市场创新。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大的创新。所谓理念创新,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八个字,江泽民、胡锦涛又相继发展成为十六个字,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谓制度创新,就是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充分结合和利用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两种优势。所谓市场创新,就是说,中国最大的潜力是十几亿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长,最大的优势是巨国市场,有了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就会激发出更大规模的市场创新,最终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后一个才是技术创新,中国要成为世界创新型国家,成为一个世界R&D中心。
第二是中国机遇论。1995年,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学时提出“机遇与挑战并存论”。2003年我又提出“机遇大于挑战论”。2007年在《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中,我又提出“天时地利人和说”,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和支撑“中国机遇论”。现在我又有所发展,把它定义为“一个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和大有贡献的战略机遇期”——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亚洲的机遇,还是世界的机遇。
第三是中国贡献论。邓小平早就提出中国对世界的和平贡献和发展贡献。从发展贡献来看,1995年,我在《胡鞍钢集——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要对世界发展做出四大贡献,即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减贫贡献和发展经验贡献。尤其是发展经验贡献,这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从未来来看,中国还要做出三大新的贡献,即绿色贡献、知识贡献和文化贡献。这是中国发展的外溢性、正外部性,将会大大超过欧美日国家对世界的贡献,还能避免他们对世界的负外部性——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国际霸权等。中国将成为“全球公益性产品”的最大提供者,尤其是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方面。
玛 雅:你有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来支持“中国贡献论”的观点?
胡鞍钢: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表1显示,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一直处于较快速度增长状态。以PPP计算,2008年-2020年中国的贡献率占到1/3;以不变价格的汇率法计算,这一贡献率占到近20%。但实际上,根据联合国的一个研究,2009年按汇率法计算,中国对全球新增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贡献率还会更高。所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十分突出,只不过很多人在心理上尚未准备好。
数据来源:PPP数据来自Angus Maddison, World Population, GDP and Per Capita GDP, 1-2008 AD, 2010. 汇率法数据来自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6, CD-ROM;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7;以及World Bank 数据网站2008-2020年数据系作者估计。
从对全球贸易的贡献来看,中国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表2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09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两国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6%和9.0%;中国进口贸易额超过德国,居美国之后,两国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2.7%和8.7%。我曾在2007年研究认为,到2020年,中国的进口可能不会超过美国。现在看来,可能不用到2020年甚至到2015年,如果进一步降低关税,实行更彻底的贸易自由主义,中国就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数据库(WDI 2009)数据计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对全球减贫的贡献。1981年-2005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6.56亿人,其中中国减少6.24亿人,对全球的减贫贡献率为95.1%,成为世界减少绝对贫困人口贡献最大的国家。印度减少了2960万人,占4.5%,中国和印度合计为99.6%。2004年在世界银行和中国财政部于上海召开的全球减贫高峰会议上,我提供了一份中国减贫和国际援助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减贫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国际援助并不是决定性的,一个国家的内部改革和发展政策才是决定性的。换句话说,一个国家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有好的发展政策,国际援助所取得的成效就越好。2000年联合国明确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其核心是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比例要比1990年减少一半。而事实上中国在2000年就提前15年实现了这一目标,所以说,减贫是过去30年中国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