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我们邀请唐山市委党校专家学者分十二次对培育和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列解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富强是时代和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12个词组中“富强”居于首位。富强是国家发展目标所在,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夙愿,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讲的“富强”应该是指国家的财富要多,实力要强大,也就是国家要既“富”又“强”,而国家的既“富”又“强”,是建立在人民既“富”又“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富强”既是说国家既“富”又“强”,也是说人民既“富”又“强”。社会主义是不允许国家既富又强、而人民既穷且弱这种现象存在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人民不富裕,国家的富强就不可能持续、持久;国家不富强,人民的富裕生活同样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民富国强,富国强兵,这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近代经过鸦片战争后100多年的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人民先后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是,富强尚未完全达成,我们还须继续努力。比如社会剧烈转型,改革持续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全党全国人民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环境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加普遍地惠及老百姓,让中国人普遍地、持久地富裕起来,让国家无论硬实力软实力都强大起来,富强的理想一定会很快地实现。
富民强市是唐山“锐意开放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唐山既面临环渤海加速崛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难得机遇,也拥有产业、沿海、港口、土地等相对比较优势,着力加快沿海开发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开放招商,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这一进程中,富民强市是物质基础和目标所在,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是唐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定位,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关系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未来前途命运的战略抉择,也是富民强市必然选择。转型升级既需要我们激发内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发展质量,同时也必须扩大开放、广借外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优势,发展自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深化京唐合作,必将促进更多现代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向我市聚集,提升区域产业对接合作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合作将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的优秀人才智力,这都有利于我们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上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前,唐山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机遇、最宝贵的机遇、最现实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在市委的领导下锐意开放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增强实力、激发活力、提升魅力,解放思想、加压奋进、真抓实干,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