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及战略决策(2)

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及战略决策(2)

二、战略方式上,坚持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

军事战略具有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的双重功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和对战争危险的估计过于严重,在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打赢”的实战战略,“遏制”只不过是一种补充甚或良好的愿望。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依据世界大势的变化,科学而精辟地把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进而认为“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中,和平一方占据主导地位,使军事战略的着眼点,由大战“迫在眉睫”、准备赢得战争,转为致力于赢得和平、避免战争。邓小平指出,“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1985年6月4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邓小平既强调准备打赢战争,又强调制约战争,并将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的战略思想,贯穿于军事斗争准备和建设之中。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的战略思想,其要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遏制战争为战略指导的着眼点遏制战争,是一切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着眼点,是和平时期军事战略的最佳选择,也是一切军事活动希望努力争取的最好结果。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仍然存在着战争的危险,但战争有可能制止。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观察国际战略形势,不仅把中国看作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而且把西欧和东欧也视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力量”;“有这么大不愿意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存在,尽管仍然存在战争的危险,但如果我们搞得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关于如何遏制战争,邓小平强调,遏制战争必须积极开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采取军事威慑等手段,并与政治、外交斗争密切配合,努力遏制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增长,遏制战争因素的发展,并让那些人相信如果动用战争手段将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而创造对我有利的战略环境和战略态势。

(二)以打赢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军队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是制约战争的必要条件。军队做好战争的准备,就有可能制止战争的发生。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保卫世界和平,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全,为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渴望和平,但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横行的世界里,放弃防卫手段,只能助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只能增大战争的危险。因此,我们要敢于打赢那些迫不得已的、不可避免的和强加于我们头上的各种战争,其中包括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的战争等。

(三)“力争遏制”与“立足打赢”目的一致在新时期,无论是“力争遏制”,还是“立足打赢”,都是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可靠保证。而且,二者互为前提,互为目的。遏制战争是打赢战争的必要条件,通过遏制战争可以赢得时间,增强实力,更好地创造打赢战争的条件;打赢战争的能力是遏制战争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打赢战争的能力,或通过军事手段惩罚敌人,才能增强威慑的可信度,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

邓小平关于坚持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突出遏制战争的战略思想,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时期军事斗争的战略指导的最优选择和最佳目标,是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核心指导思想,对新时期我国军事斗争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